痛经案

周某,女,15 岁。2014 年1 月28
日初诊:痛经。患者由人背负而入,面色苍白,精神极差,身体因痛蜷成一团,痛剧有呕吐,胃中略胀。舌淡红略胖,有红点,苔薄白,脉极沉伏无力。

患者曾在我处治过痛经,经两次治疗,一年未痛,今为复发。

处方:白芍60g,甘草12g,当归10g,乌药10g,元胡30g,川楝10g,艾叶12g,砂仁3g,半夏9g,吴茱萸3g,党参10g,1 剂。1 月29
日复诊:疼痛全止,胃脘如常,脉缓有力,舌如前,苔略厚。未予用药。

医者按:中药治痛经效果很好,痛经当分寒热虚实,据笔者体会,寒者居多,多用艾附暖宫丸、温经汤、金铃子散、小建中汤、当归芍药散、失笑散等,治之有效,注意辨兼夹,气滞、血瘀、湿阻、痰凝随证选用。

小编按:这个病案,哪怕是个例,也让小编大吃一惊,第一,患者如此严重的症状,却能一剂药就痊愈;第二,患者之前痛经,在这位大夫手中经两次治疗,竟然能维持1年时间。小编自诩妇女之友,与这位医生一比,简直就是不会治病啊,惭愧惭愧。

闭经案

邓某,女,44 岁。2016 年4 月26 日初诊:月经4 月未至,白带略多;舌色正,有朱砂点,苔腻略黄,脉沉缓少力。辨为气滞血瘀湿阻。处方:当归20g,
川芎6g, 党参10g, 白术10g, 茯苓20g,
泽泻10g,柴胡12g,香附10g,续断20g,枳实6g,王不留行10g,茜草20g,川牛膝10g,桂枝6g,赤芍10g,3 剂。5 月6
日复诊:述服上方月经即来,但量不多,原方再进。

医者体会:本例月经过期不至,辨证为气滞血瘀湿郁,从舌脉不难判断,故以当归芍药散为主,其中泽泻既利湿,又引经,所谓水血同源,血不利则为水,相应地,水不利则为瘀。桂枝、川牛膝、王不留行、茜草,温通血脉,引血下行,同时要注意理气,气行血行,气行水化,理气参考小柴胡汤、四逆散、柴胡疏肝散。

经行头痛案

但某,女,23 岁。素有痛经。2003 年8
月,因天气炎热,长时间待在空调屋而受寒,又适经期,症见颠顶疼痛剧烈,有强烈跳动感,两侧太阳穴也剧痛,小腹疼痛难忍,舌略红,苔薄白微黄,脉弦数。处方:钩藤15g,菊花15g,薄荷10g,豆豉12g,栀子10g,枳壳10g,白芍20g,甘草10g,蔓荆子12g,防风12g。未尽剂而病愈。

医者按:本案病机,内热外寒,肝失疏泄,脉弦主寒、主痛,弦而数是气郁化热。栀豉汤清透郁热,芍药甘草汤柔肝止痛,蔓荆子、薄荷、防风、枳壳疏风理气,钩藤、菊花平肝泄热。

妊娠呕吐案

熊某,女,26 岁。怀孕2 月,呕吐剧烈,腰痛、腹痛。

先予理气和胃,药如半夏、陈皮、黄芩、竹茹、枇杷叶等,呕吐如故。

不得已,用潜镇法,加石决明、钩藤等,服一剂,服时吐止,停后仍旧,但不敢再用此法,一则出现腰痛、腹痛,潜镇太过,恐重坠伤胎;二则强镇逆气,见症治症,不除病因,治标不治本,不能收长久之效,治非上策。

思虑后,认为妊娠期间,阴血下注养胎,阳气亢越,冲气动胃,病在下焦,不在中焦,故理脾和胃不效。治从养血益阴,一则固胎,二则扶阴涵阳,敛摄冲气。处方:熟地、生地、女贞子、枸杞、山茱萸、枣仁、山药、杜仲、续断、桑寄生、黄芩、菟丝子、砂仁、竹茹(剂量缺),1
剂。服后腰痛、腹痛减轻大半,呕吐止,唯胸闷、纳减,可能与地黄等性滋腻膈有关。嘱再服1 剂巩固,予理气和胃药善后。

医者按:医者务须辨证论治,不要流于表面的对症治疗。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的本质区别在于:前者抓病机,分析机理,即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所谓:“必伏其所主,而先其所因。”后者则见症治症,经验性用药居多。本案前面的治法就完全是见呕治呕,没做到“先其所因”,即使金石重坠,也不能止逆。后从冲气动胃的根本治,未用半夏等降逆,而呕吐自止。

以上病案均摘自《医门初窥2——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》。

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