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豉汤案一则
H某某,男,88岁入院时间:2019年08月29日 05:08时
主诉:反复上腹部灼热样不适4天,伴排便困难2天。
现病史: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灼热样不适,伴呕吐酸水,无嗳气,无胸闷心慌,当时未予重视,未作处理,但症状逐步加重,前天开始出现排便困难,解少量黑色大便一次,今日凌晨诉腹部不适明显,坐立难安,为求系统诊疗,遂于我院急诊就诊,由急诊拟“腹痛查因”收入我院,入院症见:患者神清,精神疲倦,示意上腹部灼热样不适,兼有反酸,无嗳气,暂无恶心呕吐,无胸闷心慌,无咳嗽咳痰,无头晕头痛,无腹痛腹泻,无恶寒发热,纳眠可,小便调,大便难解,色黑。查体:T:36.6℃,P:81次/分,R:20次/分,BP:136/75mmHg,腹部平坦,腹式呼吸存在,无腹壁静脉曲张,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,腹软,腹无压痛及反跳痛,肝、脾与肋缘下未触及,Murphy征阴性,未触及包块。舌淡紫,苔白腻,脉滑。
辅助检查:血常规:WBC:6.43109/L,RBC:5.471012/L,HBG:95g/L,PLT:137*109/L;同型半胱氨酸:53.09umol/L;肾功能:尿酸:730.9umol/L;肝功能、心功能、血脂、电解质、血糖、胰腺炎、凝血、心梗二项、甲功、糖化血红蛋白未见明显异常。腹部及泌尿系彩超:1.肝萎缩,实质增粗。2.胆囊壁毛糙,增厚。3.双肾缩小。4.前列腺增生并钙化。5.膀胱壁毛糙。胸部正侧位片:1.符合老年心肺改变。2.胸椎骨折增生。3.右侧第4、5肋腋侧征象,考虑陈旧损伤后遗留,请结合临床。腹部立位X线未见异常。心脏彩超+左心功能测定:1.左房增大,主动脉增宽。2.主动脉瓣、二尖瓣、三尖瓣均轻度反流。3.左室舒张功能减低(I期)。
西医诊断:腹痛查因(消化性溃疡并出血?)
中医诊断:胃脘痛,脾胃虚寒证。
入院后治疗上予铝镁加混悬液抑酸保护胃黏膜,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调理肠道菌群,盐酸依托必利片促进胃肠动力等对症处理。中医方面以温中健脾,行气止痛为法,配合穴位贴服、隔姜灸(阳明任脉灸)、中药硬膏热贴敷、中药热奄包、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调节脏腑功能。具体方药如下:
广山药30g 陈皮10g 当归10g 砂仁10g 大黄10g 黑枣15g 肉桂10g 茯苓15g
党参30g 柴胡10g 白术15g 白芍18g干姜8g 炙甘草12g,水煎服,日一剂。
2019年8月29日15:00
应家属要求前往协助诊疗。患者诉经上诉治疗,症状无缓解,仍有上腹部灼热样不适,坐立难安,饥不欲食,大便未排。查体:腹部平软,无压痛,无反跳痛,舌淡紫,苔白,脉滑有力。为热郁胸膈,气机郁结之症,予开一方:栀子10g
淡豆豉10g,400ml水煎至200ml,水温服。嘱停用上诉所有治疗及药物,3小时后家属来电,诉服药后腹部灼热感消失,胃口好,可进食,嘱继续服药一剂。次日凌晨患者不适症状消失,解棕黄色大便一次,遂办理出院。予血府逐瘀汤5剂,续观。
按语:《伤寒论》第221条:“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。若发汗则躁,心愦愦反谵语,若加温针,必怵惕,烦躁不得眠,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隔,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。栀子豉汤主之。”本例患者上腹部灼热样不适,整夜未眠,符合烦躁不得眠,心中懊憹,故方证对应,效如桴鼓,覆杯即愈。栀子豉汤病机为热郁胸膈、气机郁结,栀子苦寒,泻心肺三焦之火得以透解。豆豉苦亦寒,辛以宣透解郁,解表除烦,发汗解肌。二药相伍,既清且透,为辛开苦降之祖方。
作者/黄清强 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急诊科
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