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1:王某,男,35岁,2003年1月14日初诊。

患者自1999年开始咳嗽,迁延至今不愈,X线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,咽部炎症常见发作,刻下咳嗽不畅,咯痰不多,质黏色白,舌苔薄黄,舌质暗红,脉细弦滑。证属陈寒伏肺,肺气不宣。处方:

蜜炙麻黄5g,杏仁10g,桔梗3g,生甘草3g,法半夏10g,陈皮6g,贝母10g,前胡10g,紫菀10g,款冬花10g,佛耳草12g,泽漆12g,炙百部10g。7剂,常法煎服。

二诊:2003年1月21日。咳嗽稍能舒畅,胸闷减轻,咳痰稍爽,色白,舌苔薄黄,脉小滑兼数。原方改蜜炙麻黄6g,桔梗5g,加锦灯笼5g、炒紫苏子10g,14剂。

三诊:2003年2月11日。咳嗽减不能平,迁延不愈,咽痒,咯痰黏白,喷嚏不多,怕冷,口不干,疲劳,苔薄,脉细滑。守前意,增其制。处方:

蜜炙麻黄6g,炙桂枝10g,法半夏10g,细辛3g,五味子3g,炒白芍10g,干姜3g,炙紫苑10g,炙款冬花10g,炒紫苏子10g,炙僵蚕10g,炙甘草3g,厚朴5g,杏仁10g。7剂。

四诊:2003年2月18日。咳嗽基本缓解,跑路较急时稍有咳喘,胸不闷,咯痰较利,痰白,微有怕冷,舌苔淡黄,脉细弦兼滑。2月11日方改蜜炙麻黄9g,加桔梗5g、陈皮6g。14剂。

五诊:2003年3月11日。咳嗽基本向愈,仅晨起有几声咳嗽,痰不多,微有形寒,二便正常,舌苔淡黄薄腻,脉弦兼滑。2月11日方改蜜炙麻黄9g,加桔梗6g,陈皮6g,茯苓10g以善后。7剂。

六诊:2003年3月18日。咳嗽稳定,痰白量少不多,舌苔淡黄,脉小弦滑。2月11日方改蜜炙麻黄9g,去泽漆,加党参10g,焦白术10g,桔梗5g,陈皮6g,茯苓10g,以培土生金,补脾温肺而治本。

案2:杨某,男,75岁,2003年4月22日初诊。

去年夏天因热当风贪凉,诱发咳喘痰鸣,经抗菌消炎治疗咳喘好转,但仍痰多,稍有受凉则咳嗽咯痰,用头孢呋辛消炎反见加重,查血液流变学示全血黏度高,最近住院一个月,虽有减轻,但难控制。目前时有咳嗽,遇寒加重,咯痰色白多沫,咯吐尚可,怕冷,胸背冷甚,二便尚可,舌苔薄黄微腻,舌质紫暗,脉细滑,间有不调。既往有冠心病、慢性房颤、高血压病、甲亢手术史。血压常服复方罗布麻片控制,测血压126/80mmHg。陈寒伏饮,肺失宣畅。治当温化寒饮,宣畅肺气。以小青龙汤化裁。处方:蜜炙麻黄4g,炙桂枝6g,干姜3g,细辛3g,法半夏10g,炒白芍10g,五味子3g,炙甘草3g,炙紫菀10g,炙款冬花10g,炒紫苏子10g,佛耳草15g,桔梗5g。7剂,常法煎服。

二诊:2003年4月29日。服药7剂,胸背冷感有减,患者甚喜,云前服他药从未获此殊效,求再施药。症见痰黏色白起沫,胸背怕冷,夜晚口干,二便尚调,舌苔薄黄,舌质暗,有裂纹,脉小滑。治守原义观察。处方:

蜜炙麻黄5g,炙桂枝10g,五味子4g,炒白芍12g,炙甘草3g,炙紫菀10g,炙款冬花10g,干姜3g,细辛3g,法半夏10g,炒紫苏子10g,桔梗5g。14剂。

三诊:2003年5月20日。温肺化饮,助阳破阴之后,患者背冷十减其五,自觉气道有痰,阵咳,但痰量减少,稍觉口干,大便偏干,舌苔薄黄,舌质暗,脉细滑。4月29日方加泽漆12g,改五味子5g。14剂。

四诊:2003年5月27日。胸背冷感缓解,大便日行一次,口干减轻,偶有微咳,有痰不多,食纳知味,舌苔黄薄腻,舌质暗红,多裂纹,脉细。4月29日方加生黄芪10g,生白术10g,防风6g。服1月后随访已如常人,嘱保暖避寒,续予玉屏风散加味煎服以固本。

【赏析】

小青龙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“治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而咳,或渴或利等症……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,然水气不除,肺气壅遏,营卫不通,虽发表,何由得汗,故用麻黄、桂枝解其表,必以细辛、干姜、半夏等辛辣之品,散其胸中之水,使之随汗而解……水饮内蓄,肺气逆而上行,而见喘促上气等症,肺苦气上逆,急食酸以收之,故以芍药、五味子、甘草三味,一以防其肺气耗散,一则缓麻黄姜辛之刚猛也”(《成方便读》)。因此小青龙汤是治疗“外寒内饮、饮邪犯肺”之主方。周老进一步指出,肺主气,司呼吸,以宣发肃降为顺,治肺不远温,过投清热肃肺之剂,反易遏邪。尤其对于久咳、顽咳,更要细识寒热,凡有寒象者或热象不重者,均可灵活运用温肺散寒之剂,或单用,或与清热药伍用。小青龙汤中麻黄生用是取其解表散寒之用,如炙用则专于温肺散寒、止咳平喘,故对于肺寒久咳患者,每须用蜜炙麻黄,以防生麻黄发汗耗气之弊。

案1王氏咳嗽迁延4年未愈,痰色白、形寒为肺有寒饮(寒痰)之征,案2杨氏咳嗽遇寒加重,咯痰色白多沫,胸背怕冷,为典型有陈寒伏饮之象。故均施以小青龙汤加减化裁,以蜜炙麻黄散肺寒、驱邪气、宣肺气、平喘咳为君,桂枝、干姜、细辛、半夏温肺化饮降逆,紫菀、款冬花化痰止咳,五味子、白芍收敛肺气,配合炒紫苏子、厚朴降气止嗽化痰,桔梗、甘草宣畅肺气。诸药合用,温肺散寒,宣利肺气,止咳化痰。辨证准确,用药到位,故如汤沃雪,效若桴鼓。尤其是案2杨氏,有冠心病、高血压病、房颤、甲亢等病史,现代研究指出麻黄中的麻黄碱有收缩血管、升高血压、扰乱心律等作用,故时医每受此牵制,一遇有心脑血管病史患者即不敢施用。古人云,有故无殒,有斯症则用斯药,周老胆识过人,针对主要矛盾果断施药,开始时以小剂量投石问路,服7剂后并无不适反应,反觉舒适,咳嗽形寒得减,更添用药信心,二诊即加大麻黄、桂枝用量,温肺化饮,助阳破阴,顽咳久咳竟得缓解。

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,故案1久咳得缓后,伍以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四君以补脾益气,固本善后;案2久咳得缓后,因咳伤气,转以玉屏风散补肺益气,以固藩篱。品此二案,周老辨证论治之缜密可见一斑。

本文摘录来自《医案赏析》(主编:陈四清),本文作者陈四清、周宁。

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