板栗壳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板栗壳,中药名。为壳斗科植物栗Castanea mollissima
Bl.的干燥总苞。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,除青海、新疆以外,均有栽培。具有止咳、化痰、消炎的功效,主治慢性支气管炎、咳嗽痰多、百日咳、淋巴结炎、腮腺炎。
中文名称
板栗壳
拉丁文名
Castanea mollissima Bl.
别名
风栗壳、栗毛壳
道地产区
辽宁以南各地,除青海、新疆以外
性味归经
味甘、涩,性平,归肺经
药材分类
植物
功效作用
功能
止咳、化痰、消炎。
主治
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、咳嗽痰多、百日咳、淋巴结炎、腮腺炎。
用法用量
30-60g。
注意事项
尚不明确。
化学成分
含酚类、有机酸、糖、多糖、黄酮类、植物甾醇和鞣质等。
药理作用
1、抑菌作用:板栗壳色素对枯草芽孢杆菌、大肠杆菌、黑曲霉和青霉具有抑制作用。
2、抗氧化作用:板栗壳多酚类化合物及板栗壳原花青素的还原能力及对羟基自由基、DPPH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效果。
3、吸附作用:栗壳色素对酸性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力,在合适条件下可除去溶液中80%以上的镉、铅、铜和锌,其吸附容量高于许多天然吸附剂。
加工炮制
采收加工
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时剥取刺壳,晒干。
炮制方法
除去杂质,洗净,切块,干燥。
保存方法
置干燥处。
药材鉴别
药材性状
本品呈刺球形,略扁,连刺直径4-8cm,高3-4cm,多纵向裂开成2-4瓣。外表面黄棕色或棕色,密布自基部分枝成束的鹿角状利刺,刺长1-2cm;外表面及刺上密被灰白色至灰绿色柔毛,多有粗壮果梗。内表面密被紧贴的黄棕色有丝光的长绒毛,基底有2-3个坚果脱落后的疤痕。质坚硬,断面颗粒状,暗棕褐色。气微,味微涩。
饮片性状
本品为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片,外表面黄棕色或棕色,密布自基部分枝成束的鹿角状利刺,内表面密被紧贴的黄棕色有丝光的长绒毛,平坦。质坚硬,断面颗粒状,暗棕褐色。气微,味微涩。
植物学信息
植物种属
壳斗科植物栗。
形态特征
乔木,高可达20m,胸径80cm,冬芽长约5mm,小枝灰褐色,托叶长圆形,长10-15mm,被疏长毛及鳞腺。叶椭圆至长圆形,长11-17cm,宽达7cm,顶部短至渐尖,基部近截平或圆,或两侧稍向内弯而呈耳垂状,常一侧偏斜而不对称,新生叶的基部常狭楔尖且两侧对称,叶背被星芒状伏贴绒毛或因毛脱落变为几无毛;叶柄长1-2cm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。雄花序长10-20cm,花序轴被毛,花3-5朵聚生成簇;雌花1-3(-5)朵发育结实,花柱下部被毛。成熟壳斗的锐刺有长有短,有疏有密,密时全遮蔽壳斗外壁,疏时则外壁可见,壳斗连刺径4.5-6.5cm;坚果直径1.5-3cm。花期4-6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区域
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,除青海、新疆以外,均有栽培。
道地产区
辽宁以南各地,除青海、新疆以外。
生长环境
常栽培于海拔100-2500m的低山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