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头巾草

别名

并头黄芩、山麻子

来源

唇形科头巾草 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. ex Schrank,以全草 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青海。

性味

微苦,凉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解毒,利尿。主治肝炎,阑尾炎,跌打损伤,蛇咬伤。

用法用量

0.5~1两,水煎服。外用头巾草2两,捣汁加酒服,药渣敷患处。

摘录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头巾草

拼音注音

Tóu Jīn Cǎo

别名

山麻子、半枝莲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并头黄芩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scordifolia Fisch

采收和储藏:7-9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草坡或草甸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青海。

原形态

并头黄芩,多年生直立草本。茎高12-36cm,四棱形,在棱上疏被上曲的微柔毛,或几无毛。叶具短柄,柄长1-3mm;叶片三角状狭卵形、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,长1.5-3.8cm,宽0.4-1.4cm,上面无毛,下面沿脉上疏被小
柔毛,有时几无毛,具多数凹腺点。花单生于茎上部的叶腋内,偏向一侧;花萼长3-4mm,盾片高约1mm,果时均明显增大;花冠蓝紫色,长2-2.2cm,花冠筒基部前方浅囊状膝曲,下唇中裂圆状卵形;雄蕊4,二强;花盘前方隆起;子房4裂,裂片等大。小坚果椭圆形,具瘤,腹髯近基部具果脐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
化学成分

地上部分含白杨素(chrysin),白杨素-7-O-β-D-葡萄糖醛酸甙(chrysin-7-O-β-D-glucuronide)。

性味

味微苦;性凉

功能主治

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肝炎;肝硬化腹水;阑尾炎;乳腺炎;蛇虫咬伤;跌打损伤

用法用量
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摘录

《中华本草》

偷筋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偷筋草

别名

四川报春花

来源

报春花科偷筋草 Primula szechuanica Pax,以全草 入药。

生境分布

湖北、四川。

功能主治

活血散瘀。主治跌打损伤。

用法用量

全草泡酒服。

摘录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偷筋草

拼音注音

Tōu Jīn Cǎo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四川报春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imula szechuanica Pax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300-4500m的高山湿草地、草甸和杜鹃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部(康定、沪定、九龙、木里)和云南西北部(永宁。中甸)。

原形态

多年生草本。全株无粉。根茎粗短,具多数长根。开花时叶丛基部无鳞片;叶柄散开,叶柄通常稍短于叶片,有时与叶片近等长;叶片椭圆形至倒披针形,长5-12cm,宽1.5-6cm,先端锐尖或钝,边缘具锐尖牙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、中肋稍宽、侧脉纤细,不明显。花草高12-50cm;具伞形花序1-2轮,稀3-4轮,每轮4-15朵花;苞片披针形,长5-10mm;花萼狭钟状,长8-10mm,分裂近达中部。裂片长圆状披针形;花冠黄色,冠筒长14-15mm,喉部具环状附属物,裂片长圆形,通常反折,近贴于冠筒上,长6-8mm,宽3-4mm,全缘;长花柱花: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6-7mm,花柱长近达冠筒口;短花柱花:雄蕊着生于冠筒上部,花药先端接近筒口,花柱长达冠筒中部。蒴果筒状,长达2cm。花期6月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
根茎粗短,具多数长根。叶丛生;叶片多皱缩,展平后呈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5-12cm,宽1.5-4cm,先端锐尖或钝,边缘具锐尖牙齿,叶黄绿色;叶柄稍短于叶片,有时与叶片等长。花葶有伞形花序1-2轮;苞片披针形;花萼狭钟状:花冠淡黄色。

性味

辛;性微温

功能主治

活血消肿。主跌打肿痛

用法用量

内服:浸酒,9-15g。

摘录
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