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虚燥热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阴虚燥热证,中医病证名,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,水不制火所致的病证,临床表现为低热,盗汗颗红,五心烦热,口干欲饮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,舌质红,少津,脉细数。常见于白喉等疾病中。
就诊科室
感染性疾病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白喉
症状详情
常见病
白喉
临床表现为咽喉疼痛,吞咽时加重,咽干舌燥而不欲饮,干咳无痰,喉核有白点或白膜融合成片状。低热,头昏,神疲,倦怠乏力。舌质红,苔少,脉细数。治宜养阴清肺,解毒祛邪。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。
病因
病因
本证由阴虚阳盛,虚火内炽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低热,盗汗颗红,五心烦热,口干欲饮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,舌质红,少津,脉细数等。
症情分析
阴液不足,不能制火,阴不敛阳,则午后潮热,或夜间发热,不欲近衣,手足心热,烦躁,少寐多梦,盗汗,口干咽燥;舌质红,或有裂纹,苔少甚至无苔,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。
治疗
治法
滋阴清热
方药
青蒿鳖甲汤。
常用中药
银柴胡、胡黄连、秦艽、鳖甲、地骨皮、青蒿、知母、甘草、生地、丹皮、熟地黄、当归身、芍药、百合、贝母、麦冬、桔梗玄参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