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热壅滞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湿热壅滞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湿热邪气壅滞气机所致的,以身热口渴、头身沉重胀痛,胸闷腹胀,脘痞呕恶,便溏不爽,舌红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腹痛、有头疽等疾病中。
英文名称
syndrome of stagnant and jamming dampness-heat
就诊科室
皮肤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腹痛、有头疽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腹痛
临床表现为腹痛拒按,烦渴引饮,大便秘结,或溏滞不爽,潮热汗出,小便短黄,舌质红,苔黄燥或黄腻,脉滑数。治宜泄热通腑,行气导滞。方用大承气汤加减。
2、有头疽
临床表现为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者。局部红肿高突,灼热疼痛,根脚收束,迅速化脓脱腐,脓出黄稠;伴全身壮热,朝轻暮重,胸闷呕恶;舌苔白腻或黄腻,脉濡数。治宜清热化湿,和营托毒。方用仙方活命饮加减。
病因
病因
湿热邪气壅滞气机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身热口渴、头身沉重胀痛,胸闷腹胀,脘痞呕恶,便溏不爽,舌红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。
症情分析
热为湿遏故身热不扬,湿遏清阳而头胀或重,湿阻经脉而身痛身重。湿热内蕴,津不上承故渴而不多饮;湿热阻滞,气机不畅故脘腹胀闷。若湿热下迫肠道,湿性粘滞故便溏不爽。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,均为湿热内盛之象。
治疗
治法
清热化湿行滞
方药
达原饮。
常用中药
槟榔、厚朴、草果仁、知母、芍药、黄芩、甘草。
转归预后
湿为阴邪,热为阳邪,二者互相裹结,胶着难解。其转归大致可分为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两种情况:从阳化热,是由于患者体质阳气素盛,或其证侯类型是热重于湿,或在治疗过程中,过用温燥之品,以致湿渐退而热渐盛,终而化为燥热。从阴化寒,是由于患者素体阳虚,或其证候类型属于湿重于热,或在治疗过程中,过用苦寒之品,克伐阳气,以致湿不去而热渐退,最终发展成为寒湿之证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