冲任瘀阻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瘀阻冲任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瘀血阻滞冲任二脉,以少腹刺痛或胀痛、拒按,月经夹块或闭经,舌紫暗或有斑点,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月经先期、月经后期、痛经、崩漏、闭经、癥瘕、恶露不绝等疾病中。西医学闭经、痛经、子官内膜异位症、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,产后子宫复旧不全、慢性盆腔炎、不孕等疾病中可见本证。
发病部位
冲任
相关疾病
月经先期、月经后期、痛经、崩漏、闭经、癥瘕、恶露不绝、闭经、痛经、子官内膜异位症、功能失调性子官出血,产后子宫复旧不全、慢性盆腔炎、不孕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月经先期
经行量少、不畅,血色紫黑、有块,或伴轻微腹痛;见于经行后期,则月经量较少,色黯有块,小腹疼痛,见于痛经,则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痛,经行量少、不畅,下血块,或呈烂肉片状,块下腹痛减轻。
2、崩漏
下血量多,挟大血块,块下腹痛顿失,或小量出血不止。
3、闭经
小腹坠痛、拒按,白带较多。
4、癥瘕
月经量多,或带经期长,或经行腹痛难忍,或月经无变化。
5、恶露不绝
小量持续出血,有时流出烂肉样物。
临床一般认为月经先期、月经后期与闭经多属轻微瘀结,用桂枝蛰虫汤《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》即可速散;而崩漏则属虚实并呈,只宜消补兼施,可用化瘀止血方(《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》)缓行其瘀;痛经、恶露不绝症属瘀滞不下,可用缩宫逐瘀汤(《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》)扶正祛瘀;癥瘕症属宿瘀固结,难以速散,宜用桂枝茯苓丸(《金匮要略》)加味緩图消散。
病因
病因
本证多由经期、产后摄生不慎,感受邪气,邪血相结。瘀阻冲任胞宫而致;或由冲任气滞经久不愈发展而来。证本属实,与肝有关。其病理变化不外察阻胞脉冲任而致经隧不通;或血不归经;或聚成癥痕等。
表现
临床表现
月经周期延后,量少,经色紫黯有血块,经行腹痛,块下痛减。或经闭不行;或崩中;或漏下不止;或产后腹痛,恶露过期不绝;戚见少腹藏痕;或堕胎后久不孕育,面色黯滞无华。舌紫黯,边有瘀斑,苔薄白,脉涩。
症情分析
素多抑郁,情志不畅,肝气郁滞,木火妄动,疏泄过度,扰及冲任,因而经不及期先来。或素日忧恚,气机郁结,气结则血亦结而运行不畅,阻滞冲任,血海不能如期满溢,因而月经延后。情志所伤,肝气拂郁,郁则气滞,气滞血亦滞,血海气机不利,经血运行不畅,致发痛经。若气滞血瘀相因为患,冲任瘀滞,胞脉阻隔,故经水不行而致闭经。如七情所伤,冲任瘀滞,血不归经,发为崩漏,非时而至。如产后情志不畅,气机郁结,瘀阻冲任,新血不安,致恶露淋滴不止,如忧思恚怒,气机失畅,疏泄失度,气滞血瘀,结为癥瘕。足阴肝经环绕阴器,至少腹上行,上贯膈膜,散布胁脉,乳头为其所辖。气滞肝经,则胸胁不舒,乳房、少腹胀痛。气机不畅,则精神郁闷,情绪激动,或时欲叹息,多愁善感。舌、脉为气滞血瘀、冲任瘀滞之象。
治疗
治法
活血化瘀
方药
调经汤。
常用中药
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蒲黄、灵脂、红花、柴胡、香附、丹参、山楂、三七、龙骨、牡蛎、血余炭等。
针灸治疗
1、针刺
取穴三阴交、归来、天枢、血海,采用平补平泻手法,留针30分钟治疗。痛经,经前3天开始,每日1次。
2、推拿
沿任脉上下按摩。起于神阙,逐次按摩气海、关元、天枢、四满、归来、子宫、气冲穴,每穴按压1分钟。治疗痛经,从经前7天开始,至经后3天。
3、耳穴压迫法
取子宫、肝、胆、肾、腹、内分泌、肾上腙、降压沟及耳迷根等用王不留行籽,以胶布固定于穴位上,用于痛经。每日不定时按压10次以上,按压时病者有经血下流之感,其痛势可减轻。
转归预后
冲任瘀阻证,如瘀结日久,可成癥瘕。若病程过长,有时可出现气血虚亏,或牌虚不运、血不养心等症状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