痰浊蒙窍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痰浊蒙窍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痰浊蒙闭清窍而表现出的神志失常的证候,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滞,脘闷作恶,意识模糊,语言不清,喉有痰声,甚则昏不知人,舌苔白腻,脉滑;或精神抑郁,表情淡漠,神志痴呆,喃喃自语,举止失常;或突然仆地,不省人事,口吐痰涎,喉中痰鸣,面目上视,手足抽搐,口中如作猪羊叫声,舌苔腻,脉滑。本证可见于癫证、痫证、痴呆及现代医学之癜痫、精神分裂症、急性脑血管病等。
就诊科室
神经内科、中医科、精神心理科
相关疾病
癫证、痫证、痴呆、癜痫、精神分裂症
症状详情
常见病
痴呆
临床表现为表情呆钝,智力衰退,或哭笑无常,喃喃自语,或终日无语,呆若木鸡,伴不思饮食,脘腹胀痛,痞满不适,口多涎沫,头重如裹,舌质淡,苔白腻,脉滑。治宜豁痰开窍,健脾化浊。方用涤痰汤加减。
病因
病因
可因湿浊酿痰,郁遏中焦,清阳不升,浊气上泛;或情志不遂,气郁生痰,痰浊上蒙清窍;或脏腑功能失调,痰浊内伏,一旦肝风内动,则痰随风升,上蒙清窍,神识受蒙。
表现
临床表现
面色晦滞,脘闷作恶,意识模糊,语言不清,喉有痰声,甚则昏不知人,舌苔白腻,脉滑;或精神抑郁,表情淡漠,神志痴呆,喃喃自语,举止失常;或突然仆地,不省人事,口吐痰涎,喉中痰鸣,面目上视,手足抽搐,口中如作猪羊叫声,舌苔腻,脉滑。
症情分析
情志所伤,所欲不遂,或郁怒伤肝,肝失疏泄,可致肝气郁结,肝气乘脾,脾失健运,则聚湿生痰,蒙蔽清窍,使神明被扰,神机失用,故表情呆钝,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,喃喃自语;脾失健运,则不思饮食,脘腹胀痛,痞满不适;舌质淡,苔白腻,脉滑为痰浊蒙窍之象。
治疗
治法
豁痰开窍,健脾化浊
方药
菖蒲郁金汤。
常用中药
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枳实、竹茹、石菖蒲、远志、郁金。
针灸治疗
针刺取穴上脘、丰隆等,针用泻法,每日2-3次。
其他治疗
推拿于胸膈、胃脘区及心俞、膈俞、丰隆穴处反复按揉,每日1-2次,每次10-15分钟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