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虚外感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血虚外感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指素体血虚,感受外邪,津液不能作汗达邪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外感证候。多因失血过多、新血一时未及补充,产后血虚,或内伤杂病,脾胃生化不足而血津亏少,不能濡养,复感外邪所致。常见于虚劳、产后痹、血证等疾病而并发的感冒。
相关疾病
虚劳、产后痹、血证、感冒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虚劳
临床表现为头痛,身热,热势不甚,微寒,干咳少痰,鼻塞流涕,无汗或少汗,面色无华,指甲苍白,心悸,头晕,舌淡,脉浮或细。治宜养血解表,方用葱白七味饮(《外台秘要》)加减。
2、产后痹
临床表现为遍身关节疼痛,肢体酸楚、麻木,恶风寒,甚则筋脉挛急,头晕耳鸣,心悸失眠,舌质淡,苔白或少苔,脉细弱或细数。治宜益气养血,活血祛风,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(《金贵要略》)。
3、血证
临床表现为各种出血,包括鼻衄、齿衄、咳血、吐血、便血、紫斑,头晕心悸,同时兼有头痛发热,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。治宜凉血止血,疏风解表,方用玉女煎(《景岳全书》)合(《桑菊饮》)加减。
4、感冒
证候见头痛,身热微恶寒,无汗或汗少,面色不华,唇淡,指甲苍白,心悸,头晕,舌淡,苔白,脉细或浮而无力。治宜养血解表,方用葱白七味饮加减。
病因
病因
素体血虚,或产后血亏,或失血之后,体内营血不足,百脉失于濡养,御邪能力下降,外邪乘虚而入,侵袭人体而引起。
表现
临床表现
头痛身热,微恶风寒,少汗或无汗,鼻塞流涕,干咳少痰,头晕目花,面白无华,指甲苍白,心悸健忘,手足发麻,女子月经量少,唇舌淡,苔薄白,脉细或浮而无力。
症情分析
外感邪气,正邪相争,则头痛身热,微恶风寒,少汗或无汗,鼻塞流涕,干咳少痰;血不荣心,血虚筋脉失养,则头晕目花,面白无华,指甲苍白,心悸健忘,手足发麻,女子月经量少,唇舌淡,苔薄白,脉细或浮而无力。
治疗
治法
养血解表
方药
葱白七味饮。
常用中药
葱白、淡豆豉、葛根、生姜、生麦冬、干地黄。
转归预后
血虚外感证较多发生于妇人。气血亏虚,卫外不固,且易感受风热、燥热之邪。此类患者往往感冒之后,缠绵不已,经久难愈,或反复感冒,外邪亦可由表入里,使症状加重,甚则变生他病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