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风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外风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感受外界风邪(其中可能包含着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,如风毒等)为病,以汗出、恶风、脉浮缓,或咳嗽、咽痒、鼻塞、喷嚏,或皮肤瘙痒、丘疹、麻木不仁、口眼歪斜、肢体抽搐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感冒、咳嗽、瘾疹、中风等疾病。
英文名称
external wind syndrome
发病部位
肺卫肌表,肌腠,经络
就诊科室
呼吸内科
相关疾病
感冒、咳嗽、瘾疹、中风
症状详情
常见病
感冒、咳嗽
多由风邪与当令之时气相挟而伤人,以风寒、风热、风燥多见,而致卫表不和,肺失宣肃。风寒证,症见恶寒重,发热轻,无汗,头痛,肢体酸疼,鼻塞声重,时流清涕,咳嗽咽痒,痰吐稀薄色白,口不渴或渴喜热饮,舌苔薄白而润,脉浮或浮紧,治宜辛温解表,宣肺止咳,方用荆防败毒散(《外科理例》)、三拗汤(《和剂局方》)合止嗽散(《医学心悟》);风热证,症见身热较著,微恶风,汗出不畅,头胀痛,咳嗷,痰粘或黄,咽喉肿痛,鼻塞,流黄浊涕,口渴欲饮,舌苔薄白微黄,边尖红,脉象浮数,治宜疏风清热,宣肺化痰,方用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或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;风燥证,症见干咳,连声作呛,喉痒咽干鼻燥,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,不易咯出,初起或伴鼻塞,头痛,发热,恶寒,汗出或无汗等,舌苔薄白或薄黄,干而少津,脉浮数或浮缓,治宜硫凤清肺,润燥止咳,方用桑杏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麦冬、玉竹,或用杏苏散(《温病条辨》)加紫菀、款冬、百部荆芥、防风。
病因
病因
多因感受外界风邪,亦包含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,风邪袭表犯肺,风邪客于肌腠、阻痹经络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恶风发热、汗出、脉浮缓;咳嗽、咽痒、鼻塞或喷嚏;皮肤瘙痒、突起风团,麻木不仁、口眼歪斜、颈项拘急、口噤不开、肢体抽搐;肢体关节游走疼痛、面睑浮肿。
症情分析
风邪袭表,伤人卫气,卫气不顾,腠理疏松,则见恶风、微热、汗出等症;风邪犯肺,肺气失宣,鼻窍不利,则见咳嗽、咽喉痒或痛、鼻塞或喷嚏等;风邪侵袭肤表、肌腠,营卫不和,则见突起风团、皮肤瘙痒、瘾疹;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,经气阻滞不通,轻则可出现肌肤麻木、口眼歪斜,重则肌肉僵直、痉挛、抽搐;风与寒湿相兼,侵袭筋骨关节,阻痹经络,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;风邪侵犯肺卫,宣降失常,通调水道失职,则见面睑肢体浮肿。
治疗
治法
疏散风邪
方药
荆防达表汤。
常用中药
荆芥、防风、白芷、白术、麻黄、甘草、生姜、连翘、牛蒡子、桔梗、薄荷等。
针灸治疗
取穴大椎、合谷、风池、风门、列缺、曲池,配穴根据证候不同随之选取,一般用泻法。
转归预后
风邪为百病之长,常常兼夹他邪而致病,且风性善行而数变,故外风病证变化迅速、多端,应及时发现,及早治疗,轻证转归预后较好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