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津液亏虚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体内津液亏少,脏腑、组织、官窍失却滋润、濡养、充盈,以口渴尿少,口、鼻、唇、舌、皮肤、大便干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。常见于夏秋之季吐、泻后或热病后期。

英文名称

syndrome of fluid deficiency

其它名称

津液亏损证、津液不足证、伤津耗液证

发病部位

津液

相关疾病

常见于夏秋季吐、泻后或热病后期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阳明病

伤寒因寒邪侵袭,阳气遏郁而受损,治当温散寒邪。其实伤寒亦会耗伤津液,因为寒邪羈留,会热化伤津,温散发汗太过,亦会耗损津液。治宜清里泄热,生津止渴,方选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《伤寒论》。若阳明热结,大肠液耗,症见潮热澹语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汗多,腹满痛,大便硬,脉沉实有力,苔焦黄的腑实证,治宜荡涤腑热,急下存阴,方选大承气汤(《伤寒论》;若阳明热结,津液枯槁,大便虽硬而不耐峻攻者,治宜滋润通导,方选蜜煎导方(《伤寒论》;若伤寒邪去,元气受损,津液不足,尚有余热,出现烦渴欲吐者,治宜益气津,清烦热,方选竹叶石膏汤《伤寒论》

2、温病

温邪侵犯人体,易于耗伤津液,病在上焦者,症见发热,头痛,恶风,口渴,咳而脉浮数等。若其人素体阴虚,口渴甚者,此当在辛凉解表的同时护其津液,参以甘寒救液法,方用雪梨浆沃之,或五汁饮《温病条辨》,或用加减葳蕤汤(《重订通俗伤寒论》,若温邪犯肺,热邪灼津,或秋燥伤手太阴气分,症见发热,鼻干咽燥,咳呛而口渴,治宜辛凉解表,润肺止咳,方选桑杏汤《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;若燥邪甚而肺津伤,症见发热,干咳无痰,气逆咳喘,口鼻干燥,咽于口渴,治宜清燥润肺,方选清燥救肺汤(《医门法律》加减;若燥热恋肺,肺胃津伤,症见发热,口渴咽干,干咳少痰,舌红少苔,治宜滑润肺胃,方选沙参麦冬汤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病在中焦者,症见发热甚,或但热不寒,汗出,口渴,面目俱赤,小便黄赤,大便秘结,或热结旁流,苔黄或焦黄,脉洪数或沉实有力,治宜软坚攻下泄热,方用调胃承气汤《伤寒论》。病在下焦者,症见发热,神昏谵语,口鼻出血,舌干而强,咽燥,耳聋,斑疹,舌红绛,苔光剥,由于温邪久羁,热迫营血,津液内耗,治宜清营凉血而护津液,方选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,或犀角地黄汤《备急干金要方》)加减;若热邪内扰少阴,津液大亏,症见口干舌燥,耳聋齿黑,心悸欲眠,舌红,脉虚大,治宜滋液润燥,清热生津,方选加减复脉汤《《温病条辨》。温病热退后,若见不思饮食,肌肤枯燥,微燥咳等症状,调养之法,仍应护养津液,方选五汁饮合益胃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
3、 肺痿

多为久咳不愈,邪热蕴肺,肺津大伤,症见咳吐浊涎,气短喘促,口千咽燥皮毛于枯,舌红而干,脉虚数,治宜清热润燥,养肺生津,方选麦门冬汤《《金匮要略》)或常服琼玉膏(《洪氏集验方》。

4、便秘

多为素体阴虚,肠胃积热,肠道津液枯燥所致,症见大便干结,口干津少,腹胀满,苔黄燥,脉细数,治宜清热润肠,方选麻子仁丸(《伤寒论》)加减。

5、暴泻

多因饮食不节,暑邪疫毒内伤牌胃,中焦清浊相混,吐泻骤作而津液大伤,症见泻下如米泔汁,臭秽难闻,呕吐口渴,发热腹痛,目陷神萎,转筋拘挛,苔黄腻,脉虚数,治宜清热化湿,辟秽泄浊,方选燃照汤(《霍乱论》、或蚕矢汤(《霍乱论》加减。

6、消渴

多因素体阴虚,饮食不节,房劳过度,燥热伤津所致。若燥热犯肺,发为上消,症以多饮为主,口于舌燥,兼见善食,尿频,治宜清热润肺,生津止渴,方选消渴方(《丹溪心法》)加减;若燥热伤胃,发为中消,症以多食为主,形瘦善饥,兼见多饮,尿频,治宜清胃火而滋津液,方选玉女煎(《景岳全书》)加减:若燥热伤肾,发为下消,症以多尿为主,尿混如奇,兼见口渴,多食,治宜滋养肾水,方选六味地黄汤(巛小儿药证直诀》)加减。

7、 噎膈

多因脾胃受损,痰食互结,更兼凊绪抑郁,气滞瘀阻,病邪壅塞瘀结,化热伤津,食管失于濡润,症见吞咽梗塞雨痛,食难下而呕吐,虽饥饿而畏食,口干,形瘦,心烦,舌红,苔剥,舌体裂纹多,脉弦细而虚数,治宜滋液润燥,佐以和胃消结,方选五汁安中饮(《中医内科学》)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大汗、大吐、大泻、高热、烧伤等,使津液耗损过多;外界气候干燥,或体内阳气偏亢,耗损津液;饮水过少,或脏气虚衰,使津液生成不足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口、鼻、唇、舌、咽喉、皮肤、大便等干燥,甚则皮肤枯瘪而乏弹性,眼球凹陷,口渴欲饮水,小便短少而黄,舌红,脉细数无力等。

症情分析

津液亏少,不能充养、濡润脏器、组织、官窍,则见口、鼻、唇、舌、咽喉、皮肤等干燥,甚则皮肤枯瘪而缺乏弹性,眼球深陷,口渴欲饮等症;津液耗伤,尿液化生乏源,则小便短少而黄;肠道阴津亏虚,失于濡润,以致大便干燥难解;津液亏少,阳气偏旺,则有舌红、脉细数等证。

治疗

治法

清热润燥,生津增液

方药

增液汤、沙参麦冬汤。

常用中药

沙参、麦冬、天冬、玉竹、玄参、生地黄、天花粉、太子参、黑芝麻等。

针灸治疗

辨为津亏证者,可据肺燥津伤证、胃燥津亏证、肠燥津亏证的不同,分别取穴肺俞、风门、列缺、天突,若咳血配尺泽、孔最;取穴天枢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大肠俞,配穴取太溪、复溜、脾俞、胃俞;取穴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章门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,针用补法。辨为液亏证者,取穴太溪、人中、素髎、涌泉等,针用补法。

转归预后

在外感热病过程中,津液之存亡,直接关系到热病的预后,存得一分津液,便有一分生机。如果由津液不足渐致劫烁真阴,则预后不佳。在慢性疾病过程中,由津液不足发展成阴虚证,阴损可以及阳,成为阴阳两虚证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