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湿痰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痰湿内阻,以咯吐多量粘稠痰,痰滑易咯,肢体困重,胸脱痞闷,食少口腻,苔白腻,脉濡缓或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每易出现于肥胖之人。在夏末湿盛的季节,湿痰证患者往往症状加重。湿痰为阴邪,故夜间痰量增多。常见于咳嗽、喘病、呕吐,亦可见于昏迷疾病中。

英文名称

dampness-phlegm syndrome

其它名称

痰湿证

就诊科室

呼吸内科

相关疾病

咳嗽、喘病、呕吐、昏迷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咳嗽、喘病

多为湿痰阻肺,肺失肃降所致。咳嗽以咳歟痰多,痰易咯出,色白质稀为特征,治宜健脾燥湿,化痰止咳,方选陈汤(《和剂局方》)加味;喘病以呼吸急促,痰鸣胸闷,甚至张口抬肩,鼻翼煸动为特征,治宜燥湿祛痰,降气平喘,方选三子养亲汤(《韩氏医通》)合二陈汤化裁。

2、呕吐

则以反复呕吐痰涎为主症,此由湿痰中阻,胃气不降所致,治宜和胃降逆,燥湿化痰,方选小半夏汤(《金匮要略》),或二陈汤化裁。

3、 神识昏迷

喉中痰鸣,漉漉有声,呕吐痰涎,神志模糊,语言不清,昏迷不醒,此为湿痰上蒙清窍所致,治宜燥湿化痰,开窍醒神,方选涤痰汤(《奇效良方》)送服苏合香丸(《和剂局方》)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脾虚失运,水湿内停所致。每易出现于肥胖之人。在夏末湿盛的季节,湿痰证患者往往症状加重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咳喘痰多,色白,胸部痞闷,食欲不振,恶心呕吐,腹胀便溏,眩晕心悸,肢重嗜卧,舌体胖大,苔滑腻,脉滑或缓为主要临床表现。

症情分析

痰湿内盛,停滞脾胃而上泛于肺,则脾失健运、胃失和降、肺气不利,胃失和降、受纳无权故脘痞、纳少,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。肺气不利故胸闷不舒,肺气上逆则咳嗽、咯痰。脾失健运、清阳不升故头目眩晕,脾为生痰之源,脾虚故痰多,脾气不充,无力以主四肢则肢体困重,神疲乏力。脉濡滑,苔厚腻皆为痰湿内困之象。

治疗

治法

燥湿化痰

方药

二陈汤。

常用中药

陈皮、半夏、苍术、厚朴、旋复花、茯苓、白芥子等。

针灸治疗

取足太阴、阳阴经穴为主:阴陵泉、足三里、中脘、章门、脾俞。针刺平补平泻,可灸。

转归预后

本证进一步损伤脾气以致阳气日衰转化为脾阳虚。本证也可导致肾气衰、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等证。或因损耗肺气而成为肺气虚证,甚至造成胸阳不运而发展为心气虚或心阳虚证。也可因痰湿阻滞而造成气滞或血瘀诸证者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