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虚热郁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阴虚热郁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阴液亏虚,兼挟郁热,以五心发热、午后颧红、口苦口干、胸胁胀闷灼痛、眩晕易怒、小便短黄、舌红苔少而干、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肌痹、胆胀、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、流行性出血热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综合征等疾病中。
其它名称
阴虚郁热证
就诊科室
感染性疾病科、血液内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肌痹、胆胀、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、流行性出血热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综合征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肌痹
症见肌肉关节酸软乏力,疼痛,低热烦热口干,咽痛声嘶,复视,形体消瘦,大便干燥,小溲短赤,舌红少津,苔薄黄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清热,方用知柏地黄汤合养阴活血汤加减。
2、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
症见低热留恋,口燥咽干,唇焦干裂,指、趾端脱皮或潮红脱屑,纳谷不馨,舌质红,少津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清热,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。
3、流行性出血热
症见小溲频多,色黄灼热,口干、口渴,多饮,腰酸,手足心热,夜寐不佳,心烦,盗汗,舌质红,少苔,脉细数。
4、胆胀
症见右胁隐隐胀痛,时作时止,脘腹胀满,呕吐清涎,畏寒肢凉,神疲乏力,气短倦怠,舌质淡,苔白微腻,脉弱无力。
5、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综合征
症见皮疹暗红,低热,咽干唇燥,五心烦热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清热,凉血化瘀,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。
病因
病因
本证由阴液亏虚,兼挟郁热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五心发热、午后颧红、口苦口干、胸胁胀闷灼痛、眩晕易怒、小便短黄、舌红苔少而干、脉弦细数等。
症情分析
阴液亏少,郁热内生,则见两颧潮红,五心烦热,潮热盗汗,舌红,脉数等症。阴液亏少,机体失于濡养,则口燥咽干,小便短黄,大便干结,舌质少津、少苔,脉细。
治疗
治法
滋阴解郁清热
方药
滋水清肝饮。
常用中药
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泽泻、牡丹皮、白芍、栀子、柴胡、酸枣仁、当归。
转归预后
本证阴愈虚则火易旺,火更旺则阴更伤,进一步加重,往往导致肾阴、肾精耗竭,甚至出现阴竭阳越的危象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