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阴虚外感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阴液亏虚,又感外邪,以发热微恶寒,头身疼痛,五心烦热等为常见症状的证候,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寒,头身痛,口干欲饮,五心烦热,脉浮细数等。多因外感热邪,情志郁结,饮食偏嗜所致。常见于感冒、风湿、白喉病、艾滋病等疾病中。

英文名称

syndrome of exogenous disease due to yin deficiency

就诊科室

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感冒、风湿、白喉病、艾滋病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感冒

症见发热,无汗或微汗,微恶风寒,口干咽燥,干咳少痰,或痰中带血丝,头痛,心烦少寐,舌质红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解表,方用加减葳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

2、风温

肺胃阴伤者,表现为低热,干咳少痰,口干作渴,颧红,头痛,少汗,舌燥少津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清热,发汗解表,方用沙参麦冬汤(《温病条辨》)合加减葳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;肝肾阴伤者,治宜滋补肝肾,救阴解表,方用加减复脉汤(《温病条辨》)合加减葳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

3、白喉病

症见发热,手足心热,鼻干唇焦,咽喉肿痛,喉间白膜如腐,干咳少痰,呼吸气粗,似喘非喘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润燥解表,方用养阴清肺汤(《临证医案医方》)。

4、艾滋病

症见头痛身热,微恶风寒,咳嗽心烦,口渴咽干。素体阴虚者,舌质红,苔少,脉浮数无力。治宜滋阴解表,方用加减葳蕤汤加板蓝根等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外感热邪,情志郁结,饮食偏嗜所致。除与感邪的性质外,还与人的年龄、体质、季节气候、地域环境相关。其阴虚者,多为先天不足,或纵欲过度,年高体弱,久病或大病后,失于调摄而致,为本虚标实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发热微恶寒,头身痛,口干欲饮,五心烦热,脉浮细数等。

症情分析

外感邪气,正邪相争,则发热微恶寒,头身痛;阴虚火旺,则口干欲饮,五心烦热,脉浮细数等。

治疗

治法

滋阴解表

方药

加减葳蕤汤。

常用中药

生葳蕤(玉竹)、白薇、淡豆豉、生姜、桔梗、甘草、大枣、薄荷。

转归预后

因本证以阴虚为本,阴虚于内,不能制阳,虚火妄动,而好伐阴液,五脏筋脉失于濡养,形成阴内燥于里。复感外邪,又使阴虚之本加重,尤易转化为亡阴和阴虚血燥之证,此证演变临床上应特别加以重视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