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热化燥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血热化燥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血分热盛而出现伤阴、动血,致阴血不足,机体失于濡养的证候。多为温热病后期,血分火热炽盛,灼伤阴血,或吐泻、多汗、过量失血,伤津耗血所致。常见于风温、狂病、吐血、肺痿等疾病中。
就诊科室
呼吸内科、感染性疾病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风温、狂病、吐血、肺痿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风温
临床见身热不甚,神昏谵语,口渴唇干,口干齿焦,舌痿唇燥,手足蠕动,甚则瘈疭,心中憺憺大动,心烦不寐,肌肤干燥甲错,口鼻出血,斑疹隐隐,大便秘结,小便少,舌红绛,苔光剥,脉虚大。治宜清营凉血,护津滋燥,方用清营汤(《温病条辨》)或犀角地黄汤(《千金要方》)。
2、狂病
临床见发狂,发痉,烦躁,口燥咽干,渴不多饮,毛枯不荣,皮肤瘙痒,肌肤甲错,形瘦面红,舌绛。治宜滋阴降火,安神定志,方用二阴煎(《景岳全书》)。
3、吐血
临床见胃痛,口干咽燥,面色潮红,肌肉削减,皮肤瘙痒,吐血色红,大便黑或干黑,舌红无苔,脉细涩。治宜凉血养阴,方用玉女煎(《景岳全书》)。
4、肺痿
临床见咳吐浊唾涎沫,其质粘稠,不易咳出,胶粘不断,咳血而痰中带出,咽干而燥,渴喜冷饮,形体消瘦,皮毛干枯,潮热盗汗,手足心热,腰膝酸软。治宜清热润肺,方用清燥救肺汤(《医门法律》)。
病因
病因
多为温热病后期,血分火热炽盛,灼伤阴血,或吐泻、多汗、过量失血,伤津耗血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身热夜甚,口燥咽干,渴不多饮,心烦躁扰,发狂,发痉,毛枯不荣,皮肤瘙痒,肌肤甲错,肌肉消瘦,神疲倦怠,小便短少或尿血,便秘或便血,吐衄发斑,舌质红绛,苔干少津,脉细而涩。
症情分析
热入营血,热灼津液,进而生燥,燥伤肌肤筋脉,则见毛枯不荣,皮肤瘙痒,肌肤甲错;血热内扰心神,而见心烦躁扰,发狂;血热迫血妄行,则见各种出血,或尿血,或便血,吐衄发斑;身热夜甚,口渴,为热邪升腾,耗伤津液之象。
治疗
治法
凉血润燥
方药
止痒熄风汤。
常用中药
丹参、煅龙骨、煅牡蛎、生地黄、白蒺藜、玄参、当归、甘草。
转归预后
本证演变过程中,一是常伴血燥生风,由于血不濡养,阴不制阳,肝风内动,表现为眩晕,手足震颤,抽搐发痉,甚则昏仆。二是由于邪热太盛,邪正剧争,克伐正气,或阴伤太过,不能敛阳,出现正气暴脱,表现为大汗不止,呼吸短促,烦躁不安,面色苍白,脉微细而促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