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燥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凉燥证,中医病证名。又名寒燥证。指感受秋令凉燥之邪,凉燥袭肺,灼津耗液而引起的一种证候,临床表现为恶寒重,发热轻,头痛无汗,口、鼻、咽干燥,咳嗽痰少,舌苔薄白而干,脉浮紧。常见于感冒、咳嗽等疾病中。
英文名称
cold-dryness syndrome
其它名称
寒燥证、燥凉证
发病部位
肺
就诊科室
呼吸内科
相关疾病
感冒、咳嗽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感冒
症见恶寒,发热,头痛,无汗、鼻塞,咽干唇燥,咳嗽无痰或咯吐稀痰,皮肤干燥,苔薄白欠润。治宜辛开温润,祛邪润燥,方用杏苏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、咳嗽
症见干咳无痰,或咯吐少量稀白痰,鼻燥咽干,皮肤干燥,或有形寒、身热、头痛等表证,大便干,小便少,苔薄白欠润。治宜辛苦温润,润燥止咳,方用杏苏散(《温病条辨》)加减。
病因
病因
感受秋令凉燥之邪,凉燥袭肺,灼津耗液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恶寒重,发热轻,头痛无汗,口、鼻、咽干燥,咳嗽痰少,舌苔薄白而干,脉浮紧。
症情分析
凉燥之邪袭肺,燥邪伤津,肺气不利,则见于咳无痰或咳痰稀少,鼻塞。肺燥津伤,失于濡润,则咽干唇燥。凉燥之邪性质偏于寒,外束肌表,卫阳被遏,则发热,恶寒、无汗。邪气郁阻,清窍不利,故头痛,舌苔薄白欠润,脉浮紧皆为凉燥侵袭肺卫之征。
治疗
治法
轻宣凉燥
方药
杏苏散。
常用中药
苏叶、半夏、茯苓、前胡、杏仁、苦桔梗、枳壳、橘皮、甘草、大枣。
转归预后
本证初起,邪在卫表,及时治疗,预后较好。如肺卫之邪未解,可化热入里,因燥邪上受,病多在肺,肺经燥热化火,更易灼伤阴液,症见身热,干咳无痰或咳唾少量泡沫痰,气逆而喘,乏力,咽喉干燥,鼻干齿燥,心烦口渴等燥热伤肺之证;由于肺燥伤津,气机失畅,肺气输布失职,津液不能布散,可见咳嗽不爽,痰多,脘腹胀满,大便秘结的肺燥肠闭证;因燥热耗伤肺津,且燥邪化火,灼伤血络,可见喉痒干咳,咳甚则痰粘带血,胸胁牵痛,腹部灼热,大便泄泻的肺燥肠热,络伤咳血证;秋燥后期,燥热已退或大部分已退,肺胃阴液仍未恢复,可见身热不甚,干咳不已,口舌干燥而渴,舌红少苔,脉细之肺胃阴伤证;或若深入下焦,灼伤真阴,出现亡阴失水之变,法当急救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