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郁血瘀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肝郁血瘀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肝气郁结,血瘀于肝,以两胁胀痛或刺痛,或胁下、少腹有肿块,情志抑郁,舌紫暗或有斑点,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鼓胀、胁痛、积聚等疾病中。
英文名称
syndrome of stagnation of liver qi and blood stasis
其它名称
肝血瘀滞证、肝瘀气滞证
发病部位
肝
就诊科室
消化内科、感染性疾病科
相关疾病
鼓胀、胁痛、积聚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鼓胀
症见腹大胀满,胁下痞胀或疼痛,嗳气,或胁下、少腹有肿块,妇女乳房胀痛,月经不调或经闭,舌紫暗或有斑点,苔白腻,脉弦涩。治宜活血,理气,化湿,方用膈下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合实脾饮(《济生方》)加减。
2、胁痛
症见两胁胀痛,痛有定处,每于情绪的变化而增减,舌质暗,苔白,脉弦。治宜理气活血,方用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书》)合旋复花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3、积聚
症见积块软而不坚,固定不移,胀痛并见,舌质暗,苔薄白,脉弦。治宜理气活血,通络消积,方用金铃子散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)合失笑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。
病因
病因
多由肝气郁滞迁延转化而来。肝气郁结,血瘀于肝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情志抑郁,善太息,两胁胀痛或刺痛,或胁下、少腹有肿块,妇女乳房胀痛,月经不调或经闭,舌紫暗或有瘀点,脉弦涩。
症情分析
肝气郁结,气滞血瘀,结于肋下,不通则痛,情志抑郁,善太息,两胁胀痛或刺痛,或胁下、少腹有肿块,妇女乳房胀痛;冲任失养,月经不调或经闭;舌紫暗或有瘀点,脉弦涩为血瘀之象。
治疗
治法
疏肝化瘀
方药
膈下逐瘀汤。
常用中药
五灵脂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丹皮、赤芍、乌药、玄胡索、甘草、香附、红花、枳壳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