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虚虫积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脾虚虫积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脾气虚弱,虫积肠道,以食少,腹胀,便溏,体瘦疲乏,腹部胀大,按之有条索状包块,或腹痛,大便排虫,舌淡苔白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赤虫病、蛔虫病等疾病中。
英文名称
syndrome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worm stagnation
发病部位
脾
相关疾病
赤虫病、蛔虫病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赤虫病
症见面黄肌瘦,毛发稀疏,腹痛频作,恶心呕吐,大便完谷不化,或便稀如水,腹大如鼓,食少神疲,或全身浮肿,唇舌色淡,苔腻,脉细。治宜健脾驱虫。方用参苓白术散合肥儿丸加减。
2、蛔虫病
症见面色萎黄,体瘦腹大,饥不欲食,腹中时痛,精神不振,烦躁不安,吐蛔、便蛔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治宜健脾杀虫。方用布袋丸加减。
病因
病因
本证由脾气虚弱,虫积肠道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食少,腹胀,便溏,体瘦疲乏,腹部胀大,按之有条索状包块,或腹痛,大便排虫,舌淡苔白。
症情分析
虫寄生于小肠,阻滞气机,运化失司,而出现腹部胀大,按之有条索状包块,或腹痛,大便排虫;脾气虚弱,健运失职,故食少便溏;气血生化不足,周身失养故见形体消瘦;功能活动减退,则见肢倦乏力;舌淡苔白为脾虚之象。
治疗
治法
健脾驱虫
方药
疳积散。
常用中药
厚朴、广陈皮、粉甘草、真芦荟、芜荑、青黛、百草霜、旋覆花。
转归预后
虫寄生于人体肠道,吸取营养,扰乱脾胃功能,日久可出现气血两虚证、脾胃虚弱证,临床见面黄肌瘦,神疲乏力,食欲异常,治疗宜益气健脾养血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