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湿热蕴结肌肤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湿热蕴郁皮肤而出现的热毒亢盛、水湿泛肤等临床表现的证候。多因湿、热、染毒所致,禀赋不耐,内湿以及脏腑实热亦可引起。常见于鼠乳、汗斑、梅毒、奶癣、白疕、风土疮、鹅掌风等疾病中。

其它名称

肌肤湿热证

发病部位

肌肤

相关疾病

鼠乳、汗斑、梅毒、奶癣、白疕、风土疮、鹅掌风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鼠乳

症见丘疹搔抓流汁,或有抓痕,破后可挤出白色粉状小体,舌红,苔薄腻,脉濡。治宜清热祛湿,方用龙胆泻肝汤加赤芍、紫草等。

2、汗斑

症见皮损色淡红或褐黄,有微发亮的穅秕状鳞屑,躯干、面、颈部泛现,舌苔微黄而腻,脉濡缓。治宜清热祛湿,治宜四苓散加生地、赤芍、牡丹皮、白鲜皮等。

3、梅毒

症见初起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有硬结、疮疡、溃破流水,或胸腹、四肢出现皮疹、红斑,色如杨梅,或破肉翻花,或形如赤豆,小便短黄,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。治宜清热利湿解毒,方用土茯苓合剂或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4、奶癣

症见皮损见红斑、水疱,滋水淋漓,味腥而粘,或有糜烂、结痂,瘙痒难忍,口苦而腻,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,舌红,苔黄腻,脉濡滑或滑数。治宜清热利湿,祛风止痒,方用萆薢渗湿饮加白鲜皮、苦参等。

5、白疕

症见多发于腋窝、腹股沟等屈侧部位,皮损为红斑、糜烂、浸渍、渗出,自觉瘙痒,或跖部有脓疱,兼见胸闷纳呆,下肢沉重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濡滑。治宜清热祛湿,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。

6、风土疮

症见皮损为风、红斑、丘疹、丘疱疹、糜烂、渗液、化脓、结痂、痛痒兼有,伴发热,舌红,苔微黄而腻,脉濡数。治宜清泄湿热,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7、鹅掌风

症见水疱群集,瘙痒难忍,微感灼痛,搔破流水,浸淫成片,微热汗出,口渴不欲饮,舌红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。治宜清热祛湿,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湿、热、染毒所致,禀赋不耐,内湿以及脏腑实热亦可引起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皮损处焮红、灼热、疼痛、搔痒,并可见水疱或脓疱。水疱或脓疱溃破后,症在皮层以下浅表者称糜烂,色鲜红,一般无全身症状出现;症在体表皮层以下,称溃疡,有者可出现全身症状,如身热口渴,胸闷腹满,食欲不振,肢体无力,便秘,尿黄,舌苔黄腻,脉濡数等。

症情分析

湿热泛表皮,郁而生热,热极生风,则皮损处焮红、灼热、疼痛、搔痒,并可见水疱或脓疱。水疱或脓疱溃破后,症在皮层以下浅表者称糜烂,色鲜红;湿热内攻,灼伤阴液,则身热口渴;困阻脾胃,则胸闷腹满,食欲不振,肢体无力;便秘,尿黄,舌苔黄腻,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。

治疗

治法

清热祛湿

方药

清热除湿汤。

常用中药

夏枯草、板蓝根、白藓皮、连翘、藿香、佩兰、苡仁、茯苓、扁豆、白术、陈皮、甘草。

转归预后

本证久不治愈,邪毒久羁,热衰湿盛,湿困脾阳,可出现水疱或脓疱稀疏,色淡白或淡黄,周围红晕不显,破后糜烂而色淡红不鲜,面色晄白或萎黄,胃纳欠佳,大便溏软,舌淡苔薄,脉濡缓等脾虚证。更严重的湿热证候,病程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,皮肤可变厚粗糙,呈暗红或带灰色,皮纹加深,呈织蓆状,一般无滋水,间或因搔抓亦可引起红肿糜烂出水,除治以清热利湿,更应佐以养血祛风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