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轮风热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气轮风热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风热邪毒上淫目窍气血壅滞,而出现的白睛受病变的证候。多因风热之邪直接外感,或因肺有风热,蒸灼气轮所致。常见于暴风客热、天行赤眼、白涩病、目痒病等疾病中。西医学的细菌性结膜炎、急性卡他性结膜炎、流行性角膜炎等疾病中可见本证。
其它名称
风热外袭白睛证
发病部位
目
就诊科室
眼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暴风客热、天行赤眼、白涩病、目痒病、细菌性结膜炎、急性卡他性结膜炎、流行性角膜炎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暴风客热
症见卒然发病,刺痒不舒,灼热涩痛,眵多如脓,粘稠硬结,白睛暴赤,近黑睛处较轻,肿胀高起,甚则壅蔽黑睛,胞睑呈轻度肿胀。治宜疏解风邪,清泻肺热,方用泻肺汤(《眼科纂要》)。
2、天行赤眼
症见发病迅速,碜涩灼痛,怕热羞明,刺痒交作,眵多粘稠,胞睑红肿,白睛红赤,或见溢血如点如片,甚者白睛如胭脂色,全身可伴有恶寒发热,身疼不适等症。治宜散风除热,方用桑白皮散(《审视瑶函》)。
3、白涩病
以干涩难忍,胞睑内微红,丝脉略增粗,条缕分明等为特点,或在黑睛上生微小星翳,用荧光素染色后可见绿色细小星点,视物稍感昏蒙,但白睛无赤肿等表现。治宜祛风清热,方用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。
4、目痒病
症见目内外作痒,甚者若虫爬行,痒极难忍,白睛红赤轻微,眵泪较少。治宜疏风散邪,方用驱风一字散(《世医得效方》)加黄芩。
5、胬肉攀睛
症见胬肉初起,渐见胀起,红赤涩痒,多眵多泪,舌苔薄黄,舌尖红赤,脉数。治宜疏风清热,方用栀子胜奇散加减。
病因
病因
多因风热之邪直接外感,或因肺有风热,蒸灼气轮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刺痒紧涩,灼热眵多,羞明流泪,白睛红赤,甚则肿胀,全身可见头痛鼻塞,发热恶寒,舌红苔白,脉浮紧等。
症情分析
风性扬上,上扰与目,气轮属肺,风盛则痒,则刺痒紧涩,灼热眵多,羞明流泪,白睛红赤,甚则肿胀;外感风热,则全身可见头痛鼻塞,发热恶寒,舌红苔白,脉浮紧等。
治疗
治法
疏风清热解毒
方药
驱风清热饮子。
常用中药
连翘、牛蒡子(炒研)、羌活、苏薄荷、大黄(酒浸)、赤芍药、防风、当归尾、甘草少许,山栀仁、川芎。
针灸治疗
1、体针
取风池、太阳、晴明、合谷、曲池、攒竹、丝竹空、瞳子髎,每次3~4穴,每日1次。
2、耳针
取穴眼、肝、肺,留针20~30分,可间歇捻转。
3、放血疗法
取眉弓、眉尖、耳尖、太阳等穴处,皮肤常规消毒。用三棱针点刺放血。
其他治疗
外障眼病,主张内服药与外用药同时进行综合治疗。
1、滴眼法
(1)三黄眼液点眼,每日3-4次,有清热解毒退赤消肿作用。
(2)1%黄芩素眼液点眼,每日3-4次,症重者可每l~2小时点眼1次,有清热解毒之功。
(3)10%黄连眼液点眼,每日4-5次,有清热解毒之功。
(4)10%千里光眼液滴眼,每日3-5次,有清热明目,解毒杀虫作用。
(5)10%穿心莲眼液滴眼,每日3-5次,有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之效。
(6)黄连西瓜霜眼液滴眼,每日3-4次,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。
(7)1:1螃蜞菊眼液滴眼,每日3—4次,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。
(8)金银花、蒲公英,煎热制成两种眼药水,交替滴眼,每日3-4次。
2、点眼法
(1)光明眼膏,每日3次,或睡前点眼,有清热解毒,止痛止痒,清凉爽目之功。
(2)胆汁二连膏,每日2~3次,或睡前点眼,有清热解毒之效。
3、熏洗法
(1)野菊花6g,霜桑叶6g,大青叶6g,分四等份,每日用1份置大茶杯内,开水冲泡。先以热气熏病眼,水温后洗眼。
(2)蒲公英煎水,先以热气熏眼,水温后洗眼。
(3)大青叶、金银花、蒲公英、菊花等煎汤熏洗,每日2次。
(4)蒲公英、银花、连翘、薄荷,煎汤熏洗病眼,每日2次。
(5)洗眼汤:秦皮、黄柏、决明子、黄连、黄芩、蕤仁、山栀、大枣煎水熏洗病眼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