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气轮湿热证,中医病证名。又名湿热郁结白睛证。指脾虚不能运湿,湿邪内蕴,蕴久化热,上凌气轮,而出现的湿热郁滞,白睛脉络内阻,水湿潴留,以及痰沫样分泌物等临床表现的概称。多因嗜食辛辣厚味,饮食伤脾,或素有脾肺湿热者,可发为本证。常见于白涩症、目痒、赤丝虬脉、白膜侵睛等疾病中。西医学中的慢性结膜炎、浅层点状角膜炎、前部巩膜炎、春季卡他性结膜炎、枯草热性结膜炎等疾病中可见本证。

其它名称

湿热郁结白睛证

发病部位

就诊科室

眼科、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白涩症、目痒、赤丝虬脉、白膜侵睛、慢性结膜炎、浅层点状角膜炎、前部巩膜炎、春季卡他性结膜炎、枯草热性结膜炎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白涩症

症见患眼干涩隐痛,白睛淡红,睑内可有粟粒样小泡,眦帷有白色泡沫样眼眵,胞睑重坠,病程持久难愈,可兼见口粘或口臭,大便溏泄不爽,溲赤而短,苔黄腻,脉濡数。治宜清热除湿,方用三仁汤加减。

2、目痒

症见眼痒难忍,碜涩不适,泪多眵稠,睑内卵石样排列,白睛红赤,色泽污浊,或兼见黑睛边缘胶样隆起,甚则黑睛起翳疼痛,小便短涩,舌红,苔薄黄腻,脉滑数。治宜清热祛湿,疏风止痒,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。

3、赤丝虬脉

症见嗜食酒甘,白睛污浊,赤脉纵横,尿赤便溏,舌红苔黄腻,脉濡数或滑数。治宜清热利湿,方用清脾散加减。

4、白膜侵睛

症见病变缠绵难愈,眼痒泪热,白睛红赤轻微,黑睛膜色灰白而略带混赤,有血丝夹杂,可兼见舌红、苔腻、脉濡或滑。治宜清热除湿,退翳明目,方用三仁汤加枳壳、木贼、青葙子、谷精草等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嗜食辛辣厚味,饮食伤脾,或素有脾肺湿热者,可发为本证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胞睑内生白色痰沫样的稠腻分泌物,积于大小眦角,拭之即有,或白睛上生半透明的白色小泡样隆起,状若小管,或串珠,或白睛一片黄色。平时眼内磨涩不舒,白睛淡赤,血络变粗,口干咽燥,小便黄赤,舌红苔黄或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

症情分析

湿热随风邪上扰与目,湿性粘稠、重浊,则胞睑内生白色痰沫样的稠腻分泌物,积于大小眦角,拭之即有,或白睛上生半透明的白色小泡样隆起,状若小管,或串珠,或白睛一片黄色;热伤血络,热盛伤阴,则白睛淡赤,血络变粗,口干咽燥,小便黄赤,舌红苔黄或黄腻,脉弦数或滑数。

治疗

治法

清热祛湿

方药

除湿汤。

常用中药

半夏、厚朴、苍术、藿香、陈皮、白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。

针灸治疗

取穴列缺、尺泽、合谷、曲池、攒竹、丝竹空、太阳、光明、风池、阳白、四白,每次3-4穴,每日1次,10次为1疗程,间歇5-7天,不愈者继续下1个疗程。

其他治疗

1、滴眼法

(1)10%千里光眼液滴眼,每日4-5次。

(2)1%黄芩素眼液滴眼,每日3-4次。

(3)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滴眼,每日3-4次。

(4)紫草眼水滴眼,每小时一次。

(5)鱼腥草注射液滴服,每小时一次。

2、点眼法

(1)光明眼膏点眼,每日2次。

(2)金丝膏涂眼,每日3-4次。

(3)犀黄散点眼,每日早晚各点眼1次,每次点药粉约半粒芝麻大于内眦部,然后闭5-10分钟。

(4)龙脑煎点眼,每日2次。

(5)五胆膏点眼,每日2次,用于火疳。

(6)舂雪膏蘸少许点入目中,每日2-3次,有清热,活血,止痒的作用。

3、嗅鼻法

(1)嗅鼻碧云散先噙水满口,嗅入鼻中,以泪出为度,不拘时。也可将药末嗅入鼻内。有清热解毒,通鼻窍之功,用于时复症。

(2)鹅不食草嗅鼻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