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轮虚热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血轮虚热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心阴不足,阴不配阳而出现的心火内盛,上炎目窍,以两眦部红赤为特征的证候。多因焦思不巳,劳神动心,劳伤过度等伤阴耗血所致。常见于小眦赤、小眦赤脉传睛、目赤、胬肉攀睛等疾病中。西医学的眦结膜炎、翼状胬肉等眼部疾病中可见本证。
其它名称
心经虚热证
发病部位
目
就诊科室
眼科
相关疾病
小眦赤、小眦赤脉传睛、目赤、胬肉攀睛、眦结膜炎、翼状胬肉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小眦赤
症见小眦部白睛淡红,或有赤痛,刺痒紧涩,眼眵少而干结,每遇劳心竭思,睡眠不足之时,则红赤增甚。治宜养血清心,散火退赤,方用养血散火汤(《经验眼科秘书》)。
2、小眦赤脉传睛
症见每以小眦部长出丝脉为甚,经白睛而攀向黑睛,淡红而细小,微痒不痛,怔忡不寐,眩晕心烦,每遇夜读细书,劳伤心经,往往赤脉变为红赤粗大。治宜滋阴清热,养血宁心,方用补心汤(《眼科篡要》)。
3、目赤
症见白睛淡红,胞睑肿胀,软而不硬,痒涩轻微,但无怕日羞明及畏火等阳盛火实之象。可伴有头昏眼花,胸宇满胀等不适。治宜和血养心,散风清热,方用和血消风散(《眼科捷要》)。
4、胬肉攀睛
症见胬肉淡红,时轻时重,涩痒间作,心中烦热,口舌干燥,舌红少津,脉细数。治宜滋阴降火,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。
病因
病因
多因焦思不巳,劳神动心,劳伤过度等伤阴耗血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小眦红赤不甚,或从小眦部生出赤脉,贯经白睛而向黑睛,刺痒紧涩,隐痛不舒,虚烦不眠,口干咽燥,甚则烦热盗汗,小溲色黄,舌红少苔,脉细数等。
症情分析
血虚不能上荣于血轮,局部气血不通,则小眦红赤不甚,或从小眦部生出赤脉,贯经白睛而向黑睛,刺痒紧涩,隐痛不舒;阴虚火旺,则虚烦不眠,口干咽燥,甚则烦热盗汗,小溲色黄,舌红少苔,脉细数等。
治疗
治法
滋阴降火
方药
天王补心丹。
常用中药
人参、茯苓、玄参、丹参、桔梗、远志、当归、五味、麦门冬、天门冬、柏子仁、酸枣仁、生地黄。
针灸治疗
1、体针
常取睛明、颧髎、少府、照海、丝竹空、心俞、膈俞、足三里、神门、阴谷等穴,可根据病情选用,当局部与远端取穴相结合。
2、耳针
取耳穴心、肺、目1、目2、大肠、脾、胃,采用耳穴压丸(银翘解毒丸或王不留行秄),胶布固定,保留3日,每日嘱病人用手按压3~5次。
其他治疗
1、10%穿心莲眼液滴点,每日3次,用于治疗赤脉传睛症。
2、10%黄连眼液滴眼,每日3次,用于治疗赤脉传睛症。
3、1%黄芩素眼液滴眼,每日3次,用于治疗赤脉传睛症。
4、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点眼,每日3次,用于治疗赤脉传睛症。
5、八宝眼药点眼,每日3次,用于赤脉传睛,胬肉攀睛症。
6、胆汁二连膏,睡前涂眼,用于赤脉传睛症。
7、红眼药点眼,每日3次,用于胬肉攀睛症。
8、硝炉散点眼,用于胬肉攀睛症(用法同血轮实热证治)。
9、白丁香末调乳汁点眼,每日2次,用于胬肉攀睛症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