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风轮湿热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体内湿热内蕴,随厥阴之脉上淫眼系,蒸灼黑睛,以风轮生翳障,疼痛、羞明、流泪为主要表现的概称。多因性情暴躁之人,或嗜食辛辣厚味,肝脾湿热蕴积,蒸灼风轮所致。本证病程较长,病情多反复发作。常见于花翳白陷、聚开障、目赤如鸠眼、黑翳如珠、蟹睛病、正漏、混睛障等疾病中。西医学的病毒性角膜炎、泡性角膜炎、基膜基质炎、霉菌性角膜溃疡并前房积脓中可见本证。

就诊科室

眼科、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花翳白陷、聚开障、目赤如鸠眼、黑翳如珠、蟹睛病、正漏、混睛障、病毒性角膜炎、泡性角膜炎、基膜基质炎、霉菌性角膜溃疡并前房积脓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花翳白陷

症见风轮周围生翳障,状如捣碎之花瓣,或如碎米,渐渐扩大,遮盖瞳神,睛珠疼痛,羞明难睁,白睛混赤,眼睑肿胀,口干不欲饮,口苦纳呆。治宜清利肝经湿热,方用泻肝散(《银海精微》),去芒硝。

2、聚开障

症见黑睛生翳,其状或圆或缺,或数点如星,或厚或薄,时聚时散,痛则出现,不痛则隐伏,反复发作,作时疼痛,痒涩交加,白睛暗红,小便短赤。治宜清热利湿,方用除湿汤(《眼科篡要》)。

3、目赤如鸠眼

症见风轮外赤晕如环,甚则白睛紫暗,状若鸠鸟之目,风轮下际有黄液上冲,瞳神紧小,或带微黄,相类虫蚀之状,可见目赤疼痛,羞明流泪,病程缠绵难愈。全身可见心胸烦闷,急躁易怒,不思饮食,咽喉口舌疳疮迭生,前后二阴蚀疮累发,小便短赤。治宜清泻肝经湿热,方用龙胆泻肝汤(《医宗金鉴》)。

4、黑翳如珠

症见黑翳如珠,赤涩难开,溲黄短少,口苦口渴,舌红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治宜清泻肝胆湿热,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。

5、蟹睛病

症见目如蟹睛,赤涩流泪,羞明难睁,口苦口干,舌红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治宜清泻肝胆湿热,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大黄、茺蔚子。

6、正漏

症见黑睛正漏,目赤疼痛,畏光流泪,口苦,舌红苔黄腻,脉弦滑数。治宜清泻肝胆湿热,方用龙胆泻肝汤加白芷、夏枯草。

7、混睛障

症见黑睛漫珠混浊,赤脉伸入,呈毛刷状,黑睛后壁有沉着物,神水混浊,白睛混赤,眼痛,畏光,流泪,口苦口粘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治宜清热化湿,方用三仁汤加金银花、土茯苓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性情暴躁之人,或嗜食辛辣厚味,肝脾湿热蕴积,蒸灼风轮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风轮生翳,或如花翳,或如星点,时聚时散,或目赤,以及口苦咽干,胁痛腹胀,纳呆,小便黄赤,舌苔黄腻,脉弦滑而数等。

症情分析

湿热蕴存,阻滞经络,热伤血络,迫血外出,则风轮生翳,或如花翳,或如星点,时聚时散,或目赤;热伤阴液,气滞中焦,不通则痛,则口苦咽干,胁痛腹胀,纳呆,小便黄赤,舌苔黄腻,脉弦滑而数等。

治疗

治法

清热化湿、退翳明目

方药

三仁汤。

常用中药

杏仁、半夏、飞滑石、生薏苡仁、白通草、白蔻仁、竹叶、厚朴。

针灸治疗

1、体针

常取睛明、瞳子髎、光明、太冲、肝俞、胆俞、阳陵泉、阳白、三阴交等穴。每次局部取1-2穴,远端取1-2穴,交替使用,其手法当用泻法。

2、耳针

取耳穴肝、胆、肺、眼、目1、目2,采用耳穴压丸,胶布固定,保留三日。每天嘱病人用手按压4-6次,加强对穴位的刺激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