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瘀耳窍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血瘀耳窍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血行受阻,瘀滞耳窍,以听力渐减,或突然失聪、耳鸣,或耳内生赘生物,舌紫暗或有斑点,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本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。与气关系密切。常见于耳痔、耳闭、渐聋、暴聋等疾病中。
英文名称
syndrome of blood stasis in ear
发病部位
耳
就诊科室
耳鼻喉科
相关疾病
耳痔、耳闭、渐聋、暴聋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耳痔
多见生于外耳,可见耳堵、耳痛,耳道赞生暗红色肿物,多因湿热邪毒结聚于耳,气血凝滞所致,治宜泻火除湿散结,方用丹逍遥散《内科摘要》)加减。
2、耳闭
多病于中耳,可见耳内胀闷堵塞,日久不愈,如物阻隔鼓膜内陷、粘连、混浊、斑点等,多为邪毒滞留耳窍,脉络瘀闭所致,治宜行气活血,通窍开闭,方用通窍活血汤(《医林改错》)加减。
3、渐聋
多病于内耳,可见耳聋听力渐减,耳鸣如蝉,头晕失眠,气短乏力。治宜益气通窍,方用益气聪明汤(《证治准绳》)合通气散(《医林改错》)。
4、暴聋
见突然失聪,耳鸣,可伴眩晕,头痛,胁胀,为气机不利气血瘀滞。治宜活血化瘀,行气通窍,方用柴胡聪耳汤(《证治准绳》)。
病因
病因
本证乃邪毒湿热滞留耳窍脉络,或七情郁结,气机不利,或气虚失运,耳窍经脉血 行瘀阻所致,病可及外耳,中耳及内耳。
表现
临床表现
耳内胀闷堵塞感,日久不愈,甚则如物阻隔,听力渐减或突然失聪,耳鸣,鼓膜内陷,粘连、混浊、增厚、灰斑,或耳道内生赘生物。舌质暗,有瘀斑,脉涩。
症情分析
耳窍局部经络气滞血瘀,则耳内胀闷堵塞感,日久不愈,甚则如物阻隔,听力渐减或突然失聪,耳鸣,鼓膜内陷,粘连、混浊、增厚、灰斑,或耳道内生赘生物;舌质暗,有瘀斑,脉涩为有瘀血之象。
治疗
治法
逐瘀通耳
方药
通窍活血汤。
常用中药
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枣、红花、老葱、鲜姜、麝香。
针灸治疗
1、体针
主穴取听会、听官、耳门、翳风。血瘀耳窍证配足三里、血海、腕骨。每次取3~5穴,每日1次,平补平泻法针之。
2、耳针
取肺、鼻、下屏尖、肝、肾穴。用泻法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