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虚耳窍失濡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阴虚耳窍失濡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阴液亏虚,耳窍失濡,以听力逐渐减退,耳鸣,头晕目眩,或鼓膜穿孔,耳内流脓,口燥咽干,潮热颧红,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本证无明显季节性,常见于渐聋、耳鸣、耳眩晕、脓耳等病中。渐聋、耳鸣以年老者为多。耳眩晕以青年为多。
发病部位
耳窍
就诊科室
耳鼻喉科
相关疾病
渐聋、耳鸣、耳眩晕、脓耳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渐聋
以听力逐渐减退为主,可伴耳鸣如蝉。治宜补肾益精,滋阴通窍,方用六味地黄丸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。
2、耳鸣
以耳鸣如蝉为主,可伴听力减退,头晕目眩。治宜滋补肝肾,滋阴潜阳,方用耳聋左慈丸(《广温热论》)。
3、耳眩晕
以头晕时发,视物旋转为主,伴耳鸣,听力减退。治宜滋阴补肾,填精益髓,方用杞菊地黄丸(《医级》)加减。
4、脓耳
以耳内流脓,日久不愈,或时流时止,反复发作,脓量不多,污秽成块,或如豆腐渣样,味臭,听力减退,鼓膜边缘或松弛部穿孔为主。治宜滋阴补肾,去湿化浊,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(《医宗金匮》)。
病因
病因
肾脏阴精亏虚,不能上奉于耳,清窍失于清灵所致,由先天不足,后天损耗,久病亏损引起。
表现
临床表现
耳聋,听力逐渐减退,耳鸣如蝉,头晕目眩,耳内流脓秽臭,口干咽燥,潮热颧红,腰酸膝软,脉细弱。
症情分析
肾精不足,不能上养耳窍,则耳聋,听力逐渐减退,耳鸣如蝉;精不养隋海,则头晕目眩,耳内流脓秽臭,口干咽燥,潮热颧红,腰酸膝软,脉细弱。
治疗
治法
滋阴濡耳
方药
耳聋左慈丸。
常用中药
磁石(煅)、熟地黄、山茱萸(制)、牡丹皮、山药、茯苓、泽泻、竹叶、柴胡。
针灸治疗
1、体针
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,可取耳门、听宫、听会、翳风为主。用补法,或平补平泻法。
2、耳针
取内耳、脾、肾、肝、神门、皮质下、内分泌等,用王不留行籽贴压,并不时按压以保持刺激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