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血虚耳燥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血虚风燥,耳郭肌肤失养,以耳道、耳郭及其周围皮肤增厚、粗糙、皲裂、脱屑,面色萎黄、舌淡、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以耳痛为主症的疾病中。

发病部位

就诊科室

耳鼻喉科

相关疾病

耳痛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以耳痛为主症的疾病,如旋耳疮、耳疖、耳疮、断耳疮。

表现为外耳道内或耳郭处长期作痒,有时疼痛,患处皮肤粗糙,或有皲裂、结痂、脱屑,舌淡,脉细缓。治宜养血润耳,方用四物消风汤。

病因

病因

血虚风燥,耳郭肌肤失养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耳道、耳郭及其周围皮肤增厚、粗糙、皲裂、脱屑,面色萎黄、舌淡、脉细等。

症情分析

血虚局部皮肤失去濡养,则耳道、耳郭及其周围皮肤增厚、粗糙、皲裂、脱屑,面色萎黄、舌淡、脉细等。

治疗

治法

养血润耳化燥

方药

四物消风汤。

常用中药

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干地黄、防风、荆芥穗、白鲜皮、生薏苡仁。

其他治疗

1、洗耳疗法

外耳道有脓性分泌物流出,或患处糜烂流水者,每次先用双氧水或淡白醋(白醋、凉开水各半)清洗后,再行其他疗法。

2、滴耳疗法

耳膜红肿或穿溃流脓者,清除耳道脓液后,用黄连滴耳液或西药抗生素滴耳液滴耳,每日2~3次。耳膜红肿疼痛而未穿孔时,可用酚甘油滴耳。

3、敷贴疗法

患处红肿者,用醋调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敷患处,每日1~2次。

4、切开疗法:因疮痈而脓已形成者,宜切开排脓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