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太阳腑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太阳经证不解,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腑所表现的证候。由于病邪分别与水、血相搏,病机各异,故太阳腑证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。太阳蓄水证表现为小便不利,小腹胀满,发热,恶风,自汗,心烦口渴,或引入即吐,脉浮或浮数。太阳蓄血证表现为少腹急结或硬满,小便自利,神志错乱如狂,善忘,大便色黑如漆,脉沉涩或沉结。

英文名称

Taiyang fu-viscus syndrome

发病部位

太阳腑,少腹

相关疾病

癃闭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癃闭

见小便点滴不通,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,小腹胀满,口苦口黏,或口渴不欲饮,或大便不畅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数。治宜清热利湿,通利小便。方用八正散加减。或见小便点滴而下,或尿如细线,甚则阻塞不通,小腹胀满疼痛,舌紫暗,或有瘀点,脉涩。治宜行瘀散结,通利水道。方用代抵当丸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因太阳经证不解,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腑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1、太阳蓄水证

表现为小便不利,小腹胀满,发热,恶风,自汗,心烦口渴,或引入即吐,脉浮或浮数。

2、太阳蓄血证

表现为少腹急结或硬满,小便自利,神志错乱如狂,善忘,大便色黑如漆,脉沉涩或沉结。

症情分析

太阳经证不解,故见发热,恶寒,脉浮等表证。邪热内传其膀胱之腑,气化功能失职,邪与水结,水液停聚,故见小便不利,少腹满。水停而气不化津,津液不能上承,故渴欲饮水。若水多则水停于胃,致胃失和降而见引入即吐。太阳经证失治,邪热随经内传,与血互结,瘀热结于下焦少腹,故致少腹急结,甚则濈满。瘀热内结,上扰心神,故见神志错乱如狂,甚则发狂,以及善忘等症。病在血分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,故小便自利。瘀血下行随大便而出,则大便色黑如漆。脉沉涩或沉结,是因瘀热阻滞,脉道不利所致。

治疗

治法

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或活血化瘀通下瘀热

方药

五苓散或桃核承气汤

常用中药

茯苓、猪苓、泽泻、白术、桂枝、桃仁、大黄、桂枝、芒硝、水蛭(熬)、虻虫(去翅足,熬)、桃仁(去皮尖)、大黄等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