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蓄水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太阳蓄水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太阳经证不解,邪与水结,膀胱气化不利,水液停蓄,以发热恶寒,小便不利,少腹满,消渴,水入即吐,脉浮或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某些外感热病的表证阶段。西医学的泌尿道感染、肾炎水肿、慢性肾功能不全、肝硬化腹水等疾病中可见本证。
英文名称
Taiyang disease with stagnated fluid syndrome
发病部位
太阳腑(膀胱)
相关疾病
泌尿道感染、肾炎水肿、慢性肾功能不全、肝硬化腹水
症状详情
常见病
本证常见于某些外感热病的表证阶段。可见于西医学中的泌尿道感染、肾炎水肿、慢性肾功能不全、肝硬化腹水等疾病。
病因
病因
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重证候,多由外感病迁延较久,病传入里,影响膀胱气化失职发展而成。证属表里同病之候,在表,是外有表证,营卫失调;在里则为膀胱蓄水,气化不行。
表现
临床表现
发热恶寒,小便不利,少腹满,消渴,水入即吐,脉浮或浮数等。
症情分析
太阳经证不解,故见发热,恶寒,脉浮等表证。邪热内传其膀胱之腑,气化功能失职,邪与水结,水液停聚,故见小便不利,少腹满。水停而气不化津,津液不能上承,故渴欲饮水。若水多则水停于胃,致胃失和降而见引入即吐。
治疗
治法
化气行水兼以解表
方药
五苓散。
常用中药
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桂枝、白术。
针灸治疗
1、针刺
有寒热表证者,取穴风池、少海、合谷等;小便不利者,取穴阴谷阳陵泉等,针用泻法,每日1-2次。
2、推拿
于少腹膀胱及箕门、三阴交处轻轻按揉,每次2-5分钟,每日1-3次。以上诸法,有解表祛邪,通利小便的作用。
转归预后
本证为太阳腑证,邪热已有入里内传之趋势。一般用化气利水解表之法即可向愈,如果水不能利则发为水肿,热不得解则进一步内传里证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