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蓄血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太阳蓄血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太阳经证不解,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,以少腹急结或硬满,小便自利,如狂或发狂,善忘,大便色黑,脉沉涩或沉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可见于某些外感热病的表证阶段。西医学的盆腔炎、宫外孕、不全性流产伴感染、月经失调伴有精神症状之经前期紧张症等疾病中可见本证。
英文名称
Taiyang disease with stagnated blood syndrome
发病部位
太阳腑,少腹
相关疾病
盆腔炎、宫外孕、不全性流产伴感染、月经失调
症状详情
常见病
本证可见于某些外感热病的表证阶段。西医学中的盆腔炎、宫外孕、不全性流产伴感染、月经失调伴有精神症状之经前期紧张症等疾病可见本证。
病因
病因
本证为临床较常见的急重证侯,多由在表之邪热循经深入下焦,热伤血络,血蓄于下,或热邪与久瘀相搏,结于少腹部位发展而成。证属热郁血瘀邪实之候,所谓邪实是有瘀血、邪热或兼挟有外感邪气,但正气尚能抗邪。其病位以下焦少腹膀胱为主,然往往波及多个赃腑如心、跑宫等,使病情显得错综复杂。
表现
临床表现
少腹急结或硬满, 小便自利,如狂或发狂,善忘,大便色黑,脉沉涩或沉结等。
症情分析
太阳经证失治,邪热随经内传,与血互结,瘀热结于下焦少腹,故致少腹急结,甚则濈满。瘀热内结,上扰心神,故见神志错乱如狂,甚则发狂,以及善忘等症。病在血分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,故小便自利。瘀血下行随大便而出,则大便色黑如漆。脉沉涩或沉结,是因瘀热阻滞,脉道不利所致。
治疗
治法
活血化瘀,通下瘀热
方药
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。
常用中药
桃仁、大黄、桂枝、芒硝、水蛭(熬)、虻虫(去翅足,熬)、桃仁(去皮尖)、大黄等。
针灸治疗
1、针刺
取穴中极、地机、合谷、三阴交、太冲等,较强刺激,每日1-2次。
2、推拿
于气海、三阴交、肾俞及下腹、尾骶部、小腿内侧区揉捻,每日2-3次,每次3-5分钟。以上方法,有行气活血、缓急止痛的作用。
转归预后
本证,为太阳腑证,其实其病位不在膀胱而在下焦小腹部位,但病变已由卫分入血分,如果进一步发展,热盛可以伤阴,瘀热相博,成为血瘀证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