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上热下寒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上部表现为热,下部表现为寒的病症。多因阳盛于上、阴盛于下所致。症见胸中烦热,频欲呕吐,腹痛喜暖,大便稀薄等。常见于消渴等疾病中。

英文名称

syndrome of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

相关疾病

消渴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消渴病

症见心烦口苦,胃脘灼热,痞满不痛,或干呕呕吐,肠鸣下利,手足及下肢冷甚,舌红,苔黄根部腐腻,舌下脉络瘀阻,脉弦滑。治宜清上温下,方用乌梅丸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阳盛于上、阴盛于下所致。

病机

热邪在上,寒邪在下,致阴阳不交,升降失常;上热下寒,寒热互阻,寒热错杂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胸中烦热,频欲呕吐,腹痛喜暖,大便稀薄等。

症情分析

上焦有热,扰神伤津,故发热、烦渴多饮;下元虚寒,膀胱失约,故尿频而清、下肢不温;肾阳虚不能暖脾,脾失健运,故纳少便溏。

治疗

治法

温下清上,清上温中

方药

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。

常用中药

干姜、黄芩、黄连、人参。

针灸治疗

1、针刺

取内关、足三里、中脘、阳陵泉、阴陵泉等,针刺用平补平泻法,每日1-2次。

2、艾灸

主灸神阙、脾俞、气海、足三里及胃腹部,每次10-15分钟,每日1-2次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