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水停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水湿停聚体内,以肢体浮肿,小便不利,或腹大痞胀,身体困重,舌淡胖,苔白滑,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水肿等疾病中。

其它名称

水气证、水湿内停证、水湿停聚证、水湿浸渍证、水湿泛溢证

发病部位

头面,肢体甚或全身

相关疾病

水肿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水肿

1、因水湿浸渍导致的本证,多因涉水冒雨,水湿内侵,或饮食不节,脾胃湿为困,阳气遢郁而不得舒展,以致脾不制水,水湿逗留,症见四肢浮肿,身重胸闷,纳谷少馨,泛欲吐,舌苔白膩,脉沉濡,治宜健脾化湿,通阳利水,方选五苓散(《伤寒论》)合五皮饮(《三因方》)加减。

2、若因脾阳不振而致本证者,多为素体脾虚,又加饮食劳倦所伤,以致脾阳不振,中气亏损,气不化水,脾不散精而见水湿逗留,症见全身浮肿,腰以下肿,按之凹陷,面色萎黄,神疲乏力,纳呆便溏,胸闷,脘腹胀满,小溲不利,苔白腻而滑,舌质淡胖,脉细濡,治宜振奋脾阳,温化水湿,方选参苓白术散(《和剂局方》)、或实脾饮(《济生方》)加减。

3、若因肾阳不足而致本证者,多为房室过度,肾气亏损,肾主水,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,膀胱开阖失司而溲少,以致水溢停聚,症见面色晄白,全身浮肿,腰以下肿尤显,按之没指,形寒肢冷,心悸,动辄气促,腰痛酸重,舌质淡胖,苔白腻,脉沉迟,治宜温肾利水,方选真武汤(《伤寒论》)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导致水停的原因,可为风邪外袭,或湿邪内阻,亦可因房劳伤肾,或久病肾虚等,影响肺、脾、肾的气化功能,使水液运化、输布失常而停聚为患。此外,瘀血内阻,经脉不利,亦可影响水液的运行,使水蓄腹腔等部位,而成血瘀水停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头面、肢体甚或全身水肿,按之凹陷不易起,或为腹水而见腹部膨隆、叩之音浊,小便短少不利,身体困重,舌淡胖,苔白滑,脉濡缓等。

症情分析

水为有形之邪,水液输布失常而泛溢肌肤,故以水肿、身体困重为主症;水液停聚腹腔,而成腹水,故见腹部膨隆、叩之音浊;膀胱气化失司,水液停蓄而不泄,故见小便不利;舌淡胖,苔白滑,脉濡,是水湿内停之征。

治疗

治法

渗湿利水

方药

防己茯苓汤或胃苓汤。

常用中药

防己、茯苓、桂枝、黄芪、甘草。

转归预后

本证迁延日久,后期可出现全身肿胀,神情委顿,头晕耳鸣,腰膝酸软,形寒肢冷,苔少而剥,脉沉细无力的阴阳两虚证表现,最后会导致水浊相干,邪盛正虚,阴阳离决的危候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