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小儿痰热蒙心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痰涏壅盛,蒙闭心窍而出现高热神昏的证候。多因外感暑热、湿热、瘟毒以致热邪炽盛,痰浊蒙闭心窍而成。多见于暑温、湿温、肺闭喘咳、疫毒痢等疾病中。西医学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极期可见本证。

英文名称

Syndrome of heart confused by phlegm heat in children

发病部位

心,肝

就诊科室

小儿科、感染性疾病科、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暑温、湿温、肺闭喘咳、疫毒痢、流行性乙型脑炎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小儿暑温

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不退,面赤神昏,躁动不安,甚则肢厥,舌謇语涩等。此皆由于暑热之邪深伏营分,使痰热内阻,阳气内闭所致。治当以开闭透热、豁痰醒神为主,先服紫雪丹(《和剂局方》),再进清宫汤(《温病条辨》)加鲜竹沥。

2、小儿湿温

症见神昏谵语,晨轻夜重,斑疹隐见,舌质红绛,舌苔黄腻。由于湿热熏蒸,痰热互结,邪毒主于心包血分所致。治以芳香逐秽化痰、甘凉清热之品为主,方选犀角地黄汤(《千金要方》)加元参、银花、连翘、石菖蒲等,并可送服安宫牛黄丸(《温病条辨》)。

3、小儿肺闭喘咳

见高热,气喘鼻煽,咳嗽声如犬吠,痰声漉漉,烦躁神昏,甚则肢厥,故治应开心肺之闭,方选验猴枣散(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)合安宫牛黄丸。

4、小儿疫毒痢

因大肠湿热疫毒,深陷营血,蒙闭心包所致。临床表现除高热神昏外,必先有下瘌赤白,秽臭难闻,舌质绛,舌苔黄膩等症。治以通下清热、豁痰开闭为宜,方选白头翁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,同时服用安宫牛黄丸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外感暑热,内陷心营;或饮食不洁,误食污秽或毒物致湿热内蕴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高热持续,面红气粗,呼吸紧迫,两目窜视,牙关紧闭,手足抽搐,角弓反张,烦躁不安,喉间痰鸣,甚则神昏谵语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舌红,苔黄厚,脉象滑数,指纹粗紫达命关。

症情分析

因热陷心包,致神昏谵语躁扰不宁;热极生风而有抽风反复发作,见两目窜视,牙关紧闭,手足抽搐,角弓反张。因痰蒙心窍,可见神识昏迷,或狂躁不宁;痰阻肺络者喉间痰多,呼吸不利,气息不平。

治疗

治法

清气凉营,泻火涤痰

方药

清瘟败毒饮合温胆汤加减。

常用中药

生石膏、黄冬、丹皮、赤芍、生地、知母、栀子、黄连、大青叶、石菖蒲、远志、陈胆星、天竺、竹沥半夏、矾水郁金、犀角。

针灸治疗

1、 高热

(1)针刺大椎、曲池,合谷,或点刺少商、商阳、十宣,放血少许。

(2)耳针刺肾上腺、肺,耳尖放血少许。

2、惊厥

(1)针刺人中、太冲,尺泽.后溪,中等刺激。

(2)耳针刺神门、交感,可用耳针麻醉法。

(3)地龙注射液,取大椎、合谷穴,作穴位注射,每穴0.5-1ml。

3、呼吸衰竭

(1)针刺会阴穴,强刺激,留针,10-20分钟捻转一次。

(2)10%人参注射液,取膻中、中府、肺俞等穴,作穴位注射,每穴0.5ml。

转归预后

本证最易引动肝风,导致抽搐不止;另内闭不开,久必外脱,症见手足厥冷、脉微欲绝、口开手撒、呼吸微弱、大汗淋滴。此乃危象,预后不良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