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热痞兼表阳虚证,中医病证名。又名附子泻心汤证。指无形邪热结于心下,中焦气机痞塞不通,又兼表阳虚见恶寒、汗出等症状者。本证多因中焦气机痞塞,阴阳升降失常,以致热结于内、阳虚于外所形成。主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、心烦、恶寒、汗出、舌尖红苔白或舌淡红苔微黄,脉关上浮而尺脉沉迟。可见于伤寒失治、误治所形成的变证,亦可见于杂病肾阳虚损之人而患心下热痞者。

其它名称

附子泻心汤证

发病部位

心下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心下热痞

无形邪热蕴结于心下,致中焦气机痞塞不通而成。治用附子泻心汤。

病因

病因

本证多因中焦气机痞塞,阴阳升降失常,以致热结于内、阳虚于外所形成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心下痞、心烦、恶寒、汗出、舌尖红苔白或舌淡红苔微黄,脉关上浮而尺脉沉迟。

症情分析

阳热郁结于上,不能温运于下;或本为下焦阳虚,而又有邪热内陷,痞塞于中焦,以致上下阴阳不能和调,形成寒热错杂之证。下焦肾阳即元阳,为一身阳气之根本,经上焦开发则为卫阳或称表阳,具有温煦作用。下元不足则表阳虚乏,温煦失职,故恶寒;开合失司,不能敛摄津液,所以汗出;无形邪热结于心下,气机痞塞不通,则见心下堵闷。

治疗

治法

泄热消痞,扶阳固表

方药

附子泻心汤。

常用中药

附子、黄连、黄芩、大黄、枳壳、枳实等。

转归预后

本证若发生于伤寒失治、误治之后,致邪热内陷,痞塞于中者,则常先见心下痞,若素体阳虚之人患此证,则多是恶寒、汗出等表阳虚症候先露;若伤寒汗下不当,既损其阳,又引邪热内陷而痞塞于中,则心下痞与恶寒、汗出等表阳虚证将同时俱见。若表阳久虚不复,阳随汗泄,终将酿成阳气欲脱之患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