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虚气逆痞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胃虚气逆痞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太阳表证误下,损伤睥胃,升降失常,以致痞利俱甚的太阳变严。临床症状为心下(胃脘部)痞硬满闷,肠鸣,泄泻日数十次,泻下稀溏甚严水样,带有不完全消化的食物,但不甚臭秽,并伴干呕,心烦不安,口微渴,唯渴不多饮,不欲食,肢倦乏力,舌淡,苔薄白稍干,脉细弱稍数,关稍沉。常见于伤寒太阳病、泄泻、痢疾等疾病中。
其它名称
甘草泻心汤证
发病部位
胃脘部
相关疾病
伤寒太阳病、泄泻、痢疾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伤寒太阳病
症见心下痞硬,肠鸣,泄泻日数十次,便下稀溏甚如水样,并带有不完全消化的饮食物;伴干呕、心烦。治宜补中和胃,降逆消痞,方用甘草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。
2、泄泻
症见心下痞硬,肠鸣,泄泻日数十次,便下稀溏甚如水样,并带有不完全消化的饮食物;伴干呕、心烦。治宜补中和胃,降逆消痞,方用甘草泻心汤(《伤寒论》),脾虚甚者,可用养中煎(《景岳全书》。
3、痢疾
症见除见心下痞硬,不欲食,干呕,心烦不安,肢倦乏力外,则主要见下痢日数十次,量少稀薄,带有白冻或赤白相兼而白多赤少,时或挟有消化未完全的食物,并伴腹部隐痛。治宜温中散寒,苦辛通降,可由理中汤(《伤寒论》)合甘草泻心汤,或加附子肉桂。
病因
病因
多因太阳表证误下,损伤睥胃,升降失常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心下(胃脘部)痞硬满闷,肠鸣,泄泻日数十次,泻下稀溏甚严水样,带有不完全消化的食物,但不甚臭秽,并伴干呕,心烦不安,口微渴,唯渴不多饮,不欲食,肢倦乏力,舌淡,苔薄白稍干,脉细弱稍数,关稍沉。
症情分析
太阳表证误下后,中气受损,外邪乘虚内陷,寒热之邪结于心下,气机严重痞塞,故心下痞硬而满;脾胃不能腐熟运化水谷,清浊不分,清阳不升,浊气下流,故腹中雷鸣有声、下利清谷日数十行;浊气干胃,胃气上逆,故干呕、心烦不安。
治疗
治法
补中降逆消痞
方药
甘草泻心汤。
常用中药
甘草、人参、大枣、黄连、黄芩、干姜等。
转归预后
故本证日久失治,脾阳久虚,可损及肾而出现肾阳虚的兼证。出现形寒肢冷、面色暗晦、精神萎靡、腰膝酸冷等肾阳虚衰的症状,由于阳气日衰,余邪亦日微,因而干呕、心烦则较轻微。倘若泄泻来势急暴,则往往可以导致津液大量的亏耗,而兼津液亏损的证候。出现口渴少津或无津、咽干、唇焦舌燥、眼眶凹陷、皮肤干燥或枯瘪、小便短少等一系列症状。一旦暴泻不止,滓液亡脱,阴不维阳,气随液脱,则可出现气脱的兼挟证。迅即相继出现蜷卧神疲、心悸气短、呼吸微弱、汗出肢冷、面唇青紫、脉微欲绝、眩晕、神志模糊甚至神昏等严重症状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