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动痰阻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风动痰阻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多因肝风内动,兼挟痰邪所致的病证。临床表现为手足舞蹈,头面动作状如鬼脸,吞咽不适,饮水发呛,言语含混,哭笑无常,胸脘满闷,泛恶欲呕,时呕痰涎,舌淡红,苔白腻,脉弦滑等。常见于小舞蹈病等疾病中。
就诊科室
神经内科
相关疾病
小舞蹈病
症状详情
常见病
小舞蹈病。
病因
病因
多因肝风内动,兼挟痰邪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手足舞蹈,头面动作状如鬼脸,吞咽不适,饮水发呛,言语含混,哭笑无常,胸脘满闷,泛恶欲呕,时呕痰涎,舌淡红,苔白腻,脉弦滑等。
症情分析
平素痰饮阻络,肝风内动,挟痰上扰,蒙蔽心窍,气逆神乱,则手足舞蹈,头面动作状如鬼脸,吞咽不适,饮水发呛,言语含混,哭笑无常;气郁胸中,胃失和降,则胸脘满闷,泛恶欲呕,时呕痰涎;舌淡红,苔白腻,脉弦滑为痰饮之象。
治疗
治法
平肝熄风,化痰通络
方药
天麻钩藤饮加减。
常用中药
天麻、钩藤、黄芩、知母、川牛膝、益母草、茯苓、胆南星、郁金、菖蒲、法半夏、天竺黄、赤芍、桃仁、地龙、石决明。
针灸治疗
1、体针
取大椎、太冲、肝俞、合谷、三阴交、印堂、百会、曲池、阳陵泉、足三里为主穴。采取补泻手法,连针6天休息1天。
2、埋线
取大椎穴,以2号羊肠线深埋穴内(斜刺1寸深)。
3、耳针
神门、心、脑,枕,强刺激不留针。
4、头针
舞蹈震颤区、运动区、平衡区,进针后以200次/分频率捻转2—3分钟,留针10分钟,再次捻转后令患者活动。每日1次,10天为1疗程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