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火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风火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多因外感风邪,风热搏结所致病症。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红肿,溃烂臭秽,汗多,恶风,开口呷风更痛,疖肿初起形如黍粒,红赤坚硬,痛如锥刺,中央白头破溃出脓而愈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等。常见于牙疳、疖病等疾病中。
发病部位
牙龈等
相关疾病
牙疳、疖病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牙疳
症见牙龈红肿,溃烂臭秽,汗多,恶风,开口呷风更痛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。治宜清胃热佐以疏风,方选清胃汤加防风、山栀。
2、疖病
症见多发于颈后部,初起形如黍粒,红赤坚硬,痛如锥刺,中央白头破溃出脓而愈,但此消彼起,反复发作,可伴口干欲饮,舌红苔黄,脉弦数,便干,尿赤等证。治宜疏风清热,活血解毒,方用疏风清解汤。
病因
病因
多因外感风邪,风热搏结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牙龈红肿,溃烂臭秽,汗多,恶风,开口呷风更痛,疖肿初起形如黍粒,红赤坚硬,痛如锥刺,中央白头破溃出脓而愈,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等。
症情分析
外感风邪,则汗多,恶风;热传牙龈,淤塞经络,气滞血瘀而化热,则牙龈红肿,溃烂臭秽,开口呷风更痛,疖肿初起形如黍粒,红赤坚硬,痛如锥刺,中央白头破溃出脓而愈;舌质红,苔薄黄,脉浮数为风热之象。
治疗
治法
清胃热佐以疏风
方药
清胃汤加防风、山栀。
常用中药
升麻、黄连、生地、山栀、甘草、干葛、石膏、犀角、防风、栀子等。
针灸治疗
取手、足阳明经穴为主。针用泻法,不灸。选合谷、颊车、外关、风池等穴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