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凝胞中,阳虚内寒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寒凝胞中,阳虚内寒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多因阳虚内寒,血失温煦,运行无力,滞于胞中所致的病证。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,喜按,得热则舒,经量少,色黯淡,腰酸腿软,小便清长,舌黯苔薄白,脉沉紧。常见于痛经等疾病中。
发病部位
胞宫
就诊科室
妇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痛经
症状详情
常见病
痛经
症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,喜按,得热则舒,经量少,色黯淡,腰酸腿软,小便清长,舌黯苔薄白,脉沉紧。治宜温经散寒,暖宫祛瘀,方用温经汤。
病因
病因
多因阳虚内寒,血失温煦,运行无力,滞于胞中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,喜按,得热则舒,经量少,色黯淡,腰酸腿软,小便清长,舌黯苔薄白,脉沉紧。
症情分析
阳虚寒从内生,冲任、胞宫失于温煦,阳虚气弱,血滞不畅,故经期、经后小腹冷痛,经色暗淡量少;肾阳不足则腰酸膝软:其脉、舌均为阳虚内寒之象。
治疗
治法
温经散寒,暖宫止痛
方药
温经汤。
常用中药
吴茱萸、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人参、生姜、麦门冬、半夏、丹皮、阿胶、甘草、桂枝。
针灸治疗
针或灸合谷穴、关元穴、三阴交,耳针子宫穴、腹内分泌穴、交感穴等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