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痛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寒痛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多因外感寒邪,过食生冷,或寒邪直中,致使寒积于内,中阳被遏,升降失司,气机阻滞,气血运行受阻所致的病证。临床表现为胃脘、腹部冷痛,痛势急剧、喜温,呕吐,腹泻清稀,恶寒肢冷,苔白,脉弦紧。常见于腹痛、胃痛等疾病中。
发病部位
脘腹
就诊科室
消化内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腹痛、胃痛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腹痛
症见腹痛较剧,遇冷痛甚,得温痛减,口淡不渴,形寒肢冷,常伴见小便清利,大便秘结或泻下清水。舌质淡,苔白薄,脉弦紧。治宜温中散寒,行气止痛,方用良附丸合附子理中丸。
2、胃痛
症见胃脘暴痛,恶寒喜暖,得温痛减,遇寒加重,口淡不渴,或喜热饮,苔薄白,脉弦紧。治宜温胃散寒,理气止痛,方用良附丸。
病因
病因
多因外感寒邪,过食生冷,或寒邪直中,致使寒积于内,中阳被遏,升降失司,气机阻滞,气血运行受阻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胃脘、腹部冷痛,痛势急剧、喜温,呕吐,腹泻清稀,恶寒肢冷,苔白,脉弦紧。
症情分析
寒困中焦,阻遏阳气,脾胃升降失职,则胃脘、腹部冷痛,痛势急剧、喜温,呕吐,腹泻清稀;阳气不能外达四肢末端,恶寒肢冷;舌质淡,苔白,脉弦紧为寒凝之象。
治疗
治法
温中散寒,行气止痛
方药
正气天香散。
常用中药
高良姜、党参、白术、木香、乌药、香附、陈皮、苏叶、干姜。
针灸治疗
1、体针
取天枢、气海、足三里、内庭,用补法,可温中散寒止痛。或艾灸上述4穴,有同样作用。
2、耳针
取胃、脾、肝、大肠、交感、神门,每次取3-5穴,每次留针20分钟,每日2次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