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郁化热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湿郁化热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多因湿邪内生、郁而化热所致病证。临床表现为低热,午后热甚,胸闷,身重,纳少,呕恶,口不渴,或饮入即吐,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;或脂瘤合并感染,局部红、肿、热痛,苔黄,脉滑数等。常见于脂瘤、内伤发热等疾病中。
就诊科室
皮肤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脂瘤、内伤发热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脂瘤
症见脂瘤合并感染,局部红、肿、热痛。苔黄;脉滑数。治宜清热解毒利湿,方用五味消毒饮合萆薢渗湿汤加减。
2、内伤发热
症见低热,午后热甚,胸闷,身重,纳少,呕恶,口不渴,或饮入即吐,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。苔白腻或黄腻,脉濡略数。治宜宣化畅中,利湿清热,方用三仁汤。
病因
病因
多因湿邪内生、郁而化热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低热,午后热甚,胸闷,身重,纳少,呕恶,口不渴,或饮入即吐,大便稀薄或黏滞不爽;或脂瘤合并感染,局部红、肿、热痛,苔黄,脉滑数等。
症情分析
湿为阴邪,阴邪自旺于阴分,故与阴虚相似,以午后发热较甚;湿性氤氲黏腻,故发病缓慢,且难速已;湿邪阻滞气机,故见胸闷身重;湿踞中焦,故不思饮食,甚则Ⅱ区恶;湿停于内,故口不渴或饮入即吐;湿邪下趋,则大便多稀;湿与热合停滞肠中,亦可大便黏滞不爽。苔黄腻、脉濡数,为湿郁化热之征。
治疗
治法
宣化畅中,利湿清热
方药
三仁汤。
常用中药
杏仁、飞滑石、白通草、白蔻仁、竹叶、厚朴、生薏仁、半夏。
针灸治疗
针刺大椎、内关、间使等穴,或熏灸气海、关元、百会、神阙、足三里等穴。
转归预后
内伤发热大多迁延日久,病程缠绵,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治愈。其中,阳虚发热之属于阴寒内盛、格阳于外、真寒假热者,预后较差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