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浊阻滞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湿浊阻滞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多因湿浊阻滞,膀胱气化不利所致病证。临床表现为身重困倦,精神萎靡,纳呆,恶心呕吐;或尿道刺痒、疼痛,尿道口发红,尿道口有稀薄或厚浊液溢出,排尿不畅等。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过敏性紫癜、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等疾病中。
就诊科室
肾内科、男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慢性肾小球肾炎、过敏性紫癜、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慢性肾小球肾炎
症见身重困倦,精神萎靡,纳呆,恶心呕吐,苔厚腻或黄腻,血尿素氮、肌酐升高。治宜祛湿化浊,方用温胆汤合温脾汤。
2、过敏性紫癜
症见胃脘满胀,有压痛,腹鸣便溏,舌苔白腻,脉弦。治宜舒肝和胃,燥湿导滞,方用柴平汤加减。
3、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
症见尿道刺痒、疼痛,尿道口发红,尿道口有稀薄或厚浊液溢出,排尿不畅。兼见下腹痞满不适。舌质淡红或红,苔白腻或黄腻,脉濡或滑数。治宜利湿化浊,清热通经,方用程氏草藓分清饮加减。
病因
病因
多因湿浊阻滞,膀胱气化不利所致。
表现
临床表现
身重困倦,精神萎靡,纳呆,恶心呕吐;或尿道刺痒、疼痛,尿道口发红,尿道口有稀薄或厚浊液溢出,排尿不畅等。
症情分析
湿气困脾,脾失健运,清阳不升,则身重困倦,精神萎靡,纳呆,恶心呕吐;湿性重浊,阻滞经络,气滞血瘀,痰饮内生,痰淤互结,不通则痛,则尿道刺痒、疼痛,尿道口发红,尿道口有稀薄或厚浊液溢出,排尿不畅等。
治疗
治法
祛湿化浊
方药
温胆汤。
常用中药
半夏、竹茹、枳实、陈皮、甘草、茯苓。
转归预后
慢性肾炎病因病机复杂,病程缠绵,病情易变多变,若发病早期能得到及时诊治,纠正脏腑的阴阳偏胜,则病情趋于稳定,或可痊愈。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病情,水肿及蛋白尿长期不消,血压长期不降,则预后较差,终可导致阴阳衰竭、浊阴上逆等危候发生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