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湿浊壅滞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多因湿浊阻滞下焦,导致下焦气化功能失职所致病证。临床表现为面色晄白或晦暗无华,头昏头痛,腹胀脘闷,食少纳呆,恶心呕吐,口中尿臭,口苦或口粘,小便涩痛不利,舌质胖淡苔厚腻,脉沉。常见于慢性肾衰等疾病中。

就诊科室

肾内科、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慢性肾衰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慢性肾衰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湿浊阻滞下焦,导致下焦气化功能失职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面色晄白或晦暗无华,头昏头痛,腹胀脘闷,食少纳呆,恶心呕吐,口中碌臭,口苦或口黏,小便涩痛不利,舌质胖淡苔厚腻,脉沉。

症情分析

湿热困脾,脾失健运,升降失和,则面色晄白或晦暗无华,头昏头痛,腹胀脘闷,食少纳呆,恶心呕吐,口中碌臭;湿热传致肝胆,则口苦或口黏,湿热下注,泽小便涩痛不利;舌质胖淡苔厚腻,脉沉为湿热之象。

治疗

治法

调理脾胃,降浊化湿

方药

黄连温胆汤、半夏泻心汤加减。

常用中药

黄连、竹茹、枳实、陈皮、半夏、黄芩、茯芩、干姜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