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暑入阳明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暑热炽盛,燔灼阳明,耗伤津液所表现出的一种证候,临床表现为发热面赤气粗,汗出不止,心烦,舌绛干燥,脉濡数。常见于暑温、产褥中暑等疾病中。

英文名称

syndrome of summerheat invading Yangming

其它名称

暑灼阳明证、中暑证

发病部位

阳明

就诊科室

感染性疾病科、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暑温、产褥中暑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暑温

症见高热恶热,面赤心烦,喘息气急,大渴引饮,蒸蒸大汗,甚则肢倦神疲,烦躁不安,舌质红绛,苔黄燥,脉洪大而数,重者脉虚数无力,或见芤象。治宜清热解暑,益气生津,方用白虎汤加减。

2、产褥中暑

症见产后壮热,面赤气粗,烦渴引饮,头晕,头痛;舌质红,脉洪大或滑数。治宜清暑泄热,透邪外达,方用白虎汤(《伤寒论》)加西瓜翠衣、竹叶、芦根。

病因

病因

本证多由暑热炽盛,燔灼阳明,耗伤津液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壮热心烦、面赤气粗,蒸蒸汗出,口渴引饮,舌苔干黄,脉大而虚;或产后壮热,面赤气粗,烦渴引饮,头晕,头痛,舌质红,脉洪大或滑数。

症情分析

阳明主燥,为多气多血之经,暑入阳明,两阳相搏,邪正剧争,故身壮热;暑气通心,热扰心神故心烦不宁;暑热上灼肺金,肺气不降故喘息气粗;阳明之经循于面,暑热上炎故颜面赤热;暑热内逼,津液外泄,故蒸蒸污出不止;汗出津伤,故口渴引饮,舌苔黄燥;暑热伤气,故脉大而虚。

治疗

治法

清暑泄热

方药

白虎汤。

常用中药

生石膏、知母、 粳米、甘草等。

针灸治疗

取穴大椎、风池、百会、少商、神门、足三里。针刺用泻法。并可针刺少商,商阳,委中出血。

转归预后

产褥中暑经积极治疗,轻度中暑的产妇容易恢复,预后良好。但重度中暑产妇死亡率高,预后差。脑水肿产妇出现抽搐、昏迷者,虽经抢救脱险,但中枢神经系统多留有后遗症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