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火毒上攻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多因外邪侵袭,肺经火毒,上循熏灼鼻窍,聚毒不散所致病证。临床表现为初起鼻尖或鼻前孔局部红肿,疼痛,而后疼痛加重,有跳痛,或麻或痒,并有粟米样突起,形如钉状,根脚坚硬,3-5日后疮顶出现黄白色脓点,顶高根软,自溃脓出。全身可有恶寒发热,头痛,大便秘结,小便黄赤,舌红苔白或黄,脉数等。常见于鼻疔等疾病中。

发病部位

就诊科室

耳鼻喉科、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鼻疔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鼻疔

症见病初起,鼻尖或鼻前孔局部红肿、疼痛,灼热,疼痛逐渐加重,可有跳痛并有粟米样突起,根脚坚硬,全身可有恶寒、低热,周身不适。舌质红降,苔厚薄黄,脉洪数。治宜祛邪清热,解毒消肿,方用五味消毒饮(《医宗金鉴》)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外邪侵袭,肺经火毒,上循熏灼鼻窍,聚毒不散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初起鼻尖或鼻前孔局部红肿,疼痛,而后疼痛加重,有跳痛,或麻或痒,并有粟米样突起,形如钉状,根脚坚硬,3~5日后疮顶出现黄白色脓点,顶高根软,自溃脓出。全身可有恶寒发热,头痛,大便秘结,小便黄赤,舌红苔白或黄,脉数等。

症情分析

火毒上犯,蒸灼鼻孔肌肤,气血凝滞,经络阻塞,聚毒不散,故鼻疗红肿疼痛如粟米样突起,形如钉状,又因邪毒久灼,化腐成脓,故疮顶有黄白色脓点。邪毒壅盛,正邪相搏,故见恶寒发热。又邪毒上扰,内困清窍而不泄,清阳受阻不达,故头痛。便秘尿赤,舌红苔黄,脉数皆为邪毒内盛之征。

治疗

治法

祛邪清热,解毒消肿

方药

五味消毒饮加减。

常用中药

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、白芷、穿山甲、皂角、刺赤芍、丹皮。

转归预后

鼻疗如能及时得到恰当的治疗,预后良好,迅速痊愈。若治疗不当,妄加挤压、触碰、挑刺、灸法或早期切开,均可导致脓毒扩散,入侵营血,内犯心包,出现疔疮走黄之危候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