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邪在少阳证,中医病证名。指多因暑湿之邪郁于少阳气分所致病证。主要临床表现为寒热似疟,口渴,心烦,脘痞,身热午后较重,入暮尤甚,天明得汗诸证稍减,但胸腹灼热不除,苔黄白而腻,脉弦数。常见于伏暑等疾病中。

英文名称

syndrome of pathogen involving Shaoyang Channel

发病部位

少阳

就诊科室

中医科

相关疾病

伏暑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伏暑

临床表现为寒热似疟,口渴心烦,脘痞,身热午后较重。入暮尤剧,天明得汗,诸症稍减,但胸腹灼热始终不除,苔黄白而腻,脉弦数。治宜清泄少阳、理气化湿,方用蒿芩清胆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暑湿之邪郁于少阳气分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寒热似疟,口渴,心烦,脘痞,身热午后较重,入暮尤甚,天明得汗诸证稍减,但胸腹灼热不除,苔黄白而腻,脉弦数。

症情分析

因邪阻少阳,枢机不利,故寒热如疟而脉形弦数。暑湿内蒸则口渴心烦,湿阻气机则脘痞闷而苔腻。湿为阴邪,旺于阴分,故本证身热午后或暮间为甚。因本病邪性质为暑湿热欲薰迫外泄,却又为湿邪阻遏,不得透达,所以至天明得汗虽外证稍减,但胸腹部灼热抚之可炙手。

治疗

治法

清泄少阳,分消湿热

方药

蒿芩清胆汤。

常用中药

青蒿、黄芩、竹茹、半夏、枳壳、陈皮、赤苓、碧玉散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