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阴不足证
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肝阴不足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阴液亏损,肝失濡润,阴不制阳,虚热内扰,以头晕、目涩、胁痛、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。常见于胁痛、眩晕、头痛等疾病中。
发病部位
肝
就诊科室
神经内科、肝病科、中医科
相关疾病
胁痛、眩晕、头痛
症状详情
常见病
1、胁痛
症见胁肋隐痛,其痛悠悠不休,舌红少苔,脉弦细而数。治宜养阴柔肝,方用一贯煎。
2、眩晕、头痛
症见头晕而不欲睁目,头痛绵绵,耳鸣如蝉。治宜滋阴养肝,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。
病因
病因
多由情志不遂,气郁化火,或慢性疾病、温热病等耗伤肝阴引起。
表现
临床表现
头晕耳鸣,两目干涩,面部烘热,胁肋灼痛,五心烦热,潮热盜汗,口咽干燥,或见手足蠕动,舌红少津,脉弦细数。
症情分析
肝阴不足,不能上滋头目,则头晕耳鸣,两目干涩。虚火上炎,则面部烘热。虚火内灼,则见胁肋灼痛,五心烦热,潮热盗汗。阴液亏虚不能上润,故口咽干燥。筋脉失养,则手足蠕动。舌红少津,脉弦细数,均为阴虚内热之象。
治疗
治法
柔肝养阴
方药
滋水清肝饮。
常用中药
熟地、当归身、白芍、枣仁、山萸肉、茯苓、山药、柴胡、山栀、丹皮、泽泻。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