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气虚血溢证,中医病证名,是指气虚不能摄血,以致血液外溢所表现出来的出血,面色苍白,舌质淡,脉细弱一类病证。本病证见于吐血等疾病中。

就诊科室

消化内科、脾胃病科

相关疾病

吐血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吐血

临床表现为吐血缠绵不止,时轻时重,血色暗淡,神疲乏力,心悸气短,面色苍白,舌质淡,脉细弱。治宜健脾益气摄血。方用归脾汤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本证由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或劳欲体虚,体劳伤脾,或久病体虚,致脾气虚,损伤于气,则气虚不能摄血,以致血液外溢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出血不止,面色苍白,舌质淡,脉细弱。

症情分析

脾主统血,中气亏虚,则统血无权,血液外溢,故见出血不止;气虚,故见面色苍白,神疲乏力;舌质淡,脉细弱为气虚血溢之象

治疗

治法

补气摄血

方药

归脾汤加减。

常用中药

党参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当归、黄芪、木香、阿胶、仙鹤草、炮姜炭、白及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