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气血不足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,临床表现为少气懒言,神疲乏力,或有自汗,心悸失眠,头晕目眩,面色淡白或萎黄,舌质淡嫩,脉细无力。常见于虚劳、血证等疾病中。

就诊科室

血液内科、中医科、老年医学科

相关疾病

虚劳、血证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虚劳

多因后天失调,久病失养,以致脾胃受损,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症见神疲乏力,气短自汗你,纳谷减少,头晕心悸,形瘦,舌淡苔薄,脉细软,治宜调理脾胃,气血双补,方选八珍汤(《正体类要》)加减。

2、血证

如便血,多因脾胃虚损,脾不统血,气不摄血,血溢于内所致,症见大便黑如柏油,胃脘胀满不舒,头晕神疲,面色苍白,舌淡,脉细,治宜益气摄血,方选归脾汤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久病不愈,气血两伤所致。或先有血虚,气随血耗;或先有气虚,无以化血而致血液不足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少气懒言,神疲乏力,或有自汗,心悸失眠,头晕目眩,面色淡白或萎黄,舌质淡嫩,脉细无力。

症情分析

气虚,则少气懒言,神疲乏力;气虚不能卫外,则自汗;心气不足,心神失养,则心悸失眠,头晕目眩;面色淡白或萎黄,舌质淡嫩,脉细无力为气血虚弱之象。

治疗

治法

补气养血

方药

八珍汤。

常用中药

人参、黄芪、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当归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。

针灸治疗

膻中、膈俞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关元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