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气血两虚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气血亏虚,形体失养,以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面色淡白或萎黄,头晕目眩,唇甲色淡,心悸失眠,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。常见于虚劳、眩晕、心悸怔仲、痿证、不寐、月经不调和各种血证中。

英文名称

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

其它名称

气血两亏证

相关疾病

虚劳、眩晕、心悸怔仲、痿证、不寐、月经不调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1、虚劳

多因后天失调,久病失养,以致脾胃受损,气血生化之源不足,症见神疲乏力,气短自汗你,纳谷减少,头晕心悸,形瘦,舌淡苔薄,脉细软,治宜调理脾胃,气血双补,方选八珍汤(《正体类要》)加减;若因气血不足,腠理不密,外邪每易乘虚而袭,症见形瘦神疲,气短心悸,易于感冒,或肢痛麻木,治宜扶正祛邪,方选薯蓣丸加减。

2、眩晕

多为思虑过度,脾胃素虚,气血无以上荣头目,脑失所养,症见头晕目眩,稍劳倦则加剧,亚年苍白,口唇指甲无华,神疲乏力,夜寐多梦,纳呆便溏,舌淡脉细,治宜补养气血,健运中土,方选归脾汤(《济生方》)或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)加减。

3、心悸怔仲

多为忧愁思虑,劳伤心脾,气血耗损,血不养心,症见心悸怔仲,健忘失眠,神疲倦怠,纳食不思,舌淡,脉细,治宜气血双补,心脾同治,方选归脾汤加朱砂、龙齿等。

4、不寐

可因气血两虚所致,症见多梦易醒,失眠,心悸,头胀健忘,神疲乏力,面色少华,舌淡,苔薄,脉细弱,治宜益气生血,宁神定志,方选归脾汤或养心汤(《证治准绳》)加减。

5、痿证

多因邪热伤气耗津,以致阳明生化无权,水谷精微无以灌四旁,润宗筋,主束骨而利关节,况且脾胃虚弱常导致肝之藏血不足,肝主筋,肝血不足则无以濡养筋脉而成痿,症见肢体痿软无力,肌肉瘦削,饮食减少,神疲乏力,或头晕眼花,身重口苦,舌淡红,苔薄黄腻,脉细弦,治宜补中益气,养血柔肝,方选补中益气汤,或加减四物汤(《医学正传》)加减。

6、血证

如便血,多因脾胃虚损,脾不统血,气不摄血,血溢于内所致,症见大便黑如柏油,胃脘胀满不舒,头晕神疲,面色苍白,舌淡,脉细,治宜益气摄血,方选归脾汤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多因饮食劳倦内伤,或久病不愈,或失血耗气所致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神疲乏力,呼吸气短,头晕眼花,心悸失眠,面色苍白无华,手足麻木,指甲色淡,或月经量少,色淡质稀,血崩漏下,舌淡而嫩,脉细弱无力等症。

症情分析

少气懒言,乏力自汗,为脾肺气虚之象;心悸失眠,为血不养心所致,血虚不能充盈脉络,见唇甲淡白,脉细或弱;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、舌,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,不得外养肌肉致形体瘦弱。

治疗

治法

补益气血

方药

八珍汤。

常用中药

人参、白术、白茯苓、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黄、甘草。

转归预后

本证的演化过程中会出现寒热两种不同的转归,一是本证热化,即因血虚而伤阴,出现既有气虚,又有阴虚火旺的症状,表现为气阴两虚,如心悸,可由心脾气血两虚,演化为心脾气阴两虚,出现心动悸,脉结代等症状;二是本证寒化,即因气虚而伤阳,由脾及肾,表现为脾肾两虚,如浮肿,可由脾胃气血两虚,演化为脾肾两虚的水肿等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