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

热毒证,中医病证名。是指由于外感火热毒邪,或过食辛辣厚味,导致热毒内生,壅积于肌表、脏腑所表现的证候,以发热烦躁、口舌生疮、发斑及痈、疔、疖等为主要特征。

就诊科室

皮肤科、中医科

症状详情

常见病

发颐

初期表现为颐颌之间的一侧发生疼痛及紧张感,轻微肿大,开口稍感困难,继则肿胀逐渐明显,并向耳之前后延伸,压迫局部,在上颌第二臼齿相对的頰粘膜上腮腺导管开口处有粘稠分泌物溢出;成脓时肿胀疼痛加剧,呈跳痛,皮色变红,可波及同侧眼睑、面颊及颈部,局部波动应指,颊粘膜上腮腺导管开口处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;如不及时切开,脓肿可在颐颌部皮肤或口内粘膜或外耳道溃破,脓出臭秽。伴见低热直至髙热,口渴纳呆,便秘溲赤,苔黄膩,脉弦数。如体质虚弱,或治疗不及时,可发生毒邪延及咽喉气道,内陷脏腑之危重证候。多因热病之后余毒未清,风火热毒上攻,与气血凝滞所致,治宜清热解毒,疏风和营。方用普济消毒饮(《东垣十书》)加减。

病因

病因

本证由外感火热毒邪,或过食辛辣厚味,导致热毒内生,壅积于肌表、脏腑。

表现

临床表现

烦躁不眠,甚或谵语,吐血衄血,发斑,头面焮红肿痛;或外见痈、疔疖而表现为红肿热痛;或内见肠痈,表现为右少腹部疼痛拒按,腹皮绷急,转侧不便等;或内见肺痈,表现为咳嗽胸痛,咳吐脓血腥臭痰等。伴发热,口渴喜饮,大便干结,小便短黄,舌红苔黄,脉滑数等。

症情分析

火毒壅盛,内扰心神,迫血妄行,则见烦躁不眠,甚或谵语,吐血衄血发斑。风热火毒,上攻头面,则可发为头面焮红肿痛。热毒壅于肌肤,局部气血凝滞,日久血肉腐败,酝酿成脓,则发为痈、疔、疖等疮疡。热毒蕴结肠中,气滞血瘀,日久肉腐成脓,则见右少腹部疼痛拒按,腹皮绷急,转侧不便等。热毒蕴肺,肺气上逆,则咳嗽;灼伤血络,肉腐成脓,则见胸痛,咳吐脓血腥臭痰。发热,口渴喜饮,大便干结,小便短黄,舌红苔黄,脉滑数,皆为热盛之象。

治疗

治法

清热解毒

方药

黄连解毒汤加减。

常用中药

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等。

转归预后

如不及时治疗,易造成毒邪内陷。

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